“数字+”推动农业不断升级 青秀区刘圩镇“幸福瓜”羊角蜜喜丰收

瓜果飘香,丰收满园。在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果肥汁甜的羊角蜜垂于绿枝间,3月8日,记者在基地看到,果农们正忙于将采摘好的瓜果打包运往外地,大棚里洋溢着蔬果的香甜与丰收的喜悦。
羊角蜜丰收。青秀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悉,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项目引进了山东“寿光模式”,通过“六统一分”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让蔬菜大棚变身成为了“绿色工厂”。在该园区的控制室里,记者看到工作人员通过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大屏就能实时监控各大棚的空气温度、土壤含水率、光照强度等数据,还能通过物联网控制系统进行浇灌、施肥,实现了农业生产一图观、一图管,真正做到了“在网上就能种菜”的“慧种菜”时代,推动农业产业实现从黄泥菜到大棚菜、人工化到智能化、随机化到标准化、零散化到系统化、商品化到品牌化的迭代升级。
基地智能系统,实现种植一图观,一图管。李晓源摄
基地计划建设80多个大棚,截至今年1月底,已搭建完成了38个大棚,10个正在建设中,剩余大棚搭建也将分批有序进行。基地试验大棚里,选育了近30个品种的黄瓜、辣椒、西红柿等果蔬,前期种植的螺丝椒、黄瓜、西红柿、羊角蜜、博洋甜瓜已开始在南宁本地市场销售。“羊角蜜作为从山东寿光引进的一个新品种,可以让南方的消费者在冬天也可以吃到清脆香甜的瓜果,除了南宁,目前主要销往广东、湖南等地,广受消费者欢迎。” 刘圩镇刘圩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刘善文介绍道,“以前我们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在规模化的经营使得农产品的品质和村民收入都得到提高。”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化劳动队伍”联农带农作用,不仅培育发展了一批适度规模的基本菜农队伍,推进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发展格局,还进一步增加了村民收入。流转带农得“租金”,务工带农有“薪金”,技术带农攒“本金”,销售带农增“现金”,集体入股享“股金”,在寿光模式的带动下,截至2024年1月31日,基地务工的农户达到4101人次,项目全部建成后还将增加100个直接就业岗位。项目间接收益人口预计达到6800人。
基地工人们给植株授粉。李晓源摄
下一步,青秀区刘圩镇将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提速扩面、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在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上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设施农业在刘圩镇大放光彩,为青秀乡村振兴提“智”增“质”,丰富市民们的“菜篮子”“果盘子”。(记者 庞丽娜 实习生 李晓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