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过海记
——博白县政协委员甘娴夫妇攻克博白空心菜异地种植技术难关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博白菜农种植空心菜的大好时节。走进广西博白县友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空心菜种植基地,博白县政协委员甘娴和丈夫王友军一家正忙着种植空心菜幼苗。在黑色的泥油上,散发着一缕缕泥土的特别芳香。一条条两指长的翠绿“藤蔓”,稍粗的一头钻进土里,尖细的一头沿土层表面探出水面,还在茎上开着一两片叶子作支撑,仿佛游动的“青龙”——这就是博白空心菜菜田上种下的初绿。加盟公司的上百户菜农,正在水平如镜的田间忙碌。
“作为政协委员,我经常在思考,如何通过种植蔬菜带动周边的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据甘娴介绍,经过博白县友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化运作,上百户菜农依靠种植空心菜走上致富路。仅去年,该公司就在区内外销售空心菜300多吨,价值300多万元。
国外专家研究种植博白空心菜
博白空心菜,又叫博白蕹菜,有小叶尖、青叶白骨、四季蕹等优良品种,是一年生草本植物,200多年前已名扬海外,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曾有诗人在品尝博白空心菜后留下了“席间一试青龙味,半夜醒来嘴犹香”的诗句。
博白菜农依靠本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连片种植空心菜。但物以稀为贵,博白空心菜是菜中“贵族”,对生长环境特别是土壤要求很高。再者它特别娇嫩,没有保鲜技术的时候,从田里摘回来大半天就“嫣”了。因此,扩种或异地种植,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博白空心菜一直以来都局限在县城周边地域,种植面积大概一千多亩。博白空心菜的鲜、翠、嫩曾吸引了国内外不少专家前来研究,但因为土质这个瓶颈问题始终没办法让博白空心菜在异地落地生根。
据悉,有国外专家慕名而来现场研究,回国后根据博白土壤化学元素成分,模拟配制适合博白空心菜种植的土壤,结果移种失败。
不能异地种植的历史被改写
“经过我们多年的种植摸索,一次次进行土壤改良试验,博白空心菜可以异地种植了!”外表干练的甘娴爽快地说,“我们在博白多个乡镇建立了6000亩空心菜种植基地。”
王友军甘娴夫妇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从小在土地上劳作,对空心菜的美味情有独钟。有一天,夫妇俩在讨论发展大计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外卖空心菜。他们询问了不少专家,引进保鲜技术,在区内不少大城市打开了市场。这时候,他们又碰到了难题:空心菜市场占有率不高,主要是量少,每天只能发一两车,无法满足外地客户需求。这招来了外地客商的不满:“你们为什么不多种一点,摆在眼前的大把钱为什么不赚呢?”每次碰到这样的责问,王友军都满是歉疚地说:“对不起,不可多得!”外地客商了解了博白空心菜无法异地种植的情况后,都叹息着说:“要是能异地种植就好了。”客商无奈的眼神一下点燃了王友军甘娴夫妇的创业激情。
那一段时间,夫妇俩在家查资料,在田间地头忙碌,在外咨询专家。他们一次次地将沤制的有机肥、化肥与异地土壤混合配比,以期找到一种能改良土壤的“土”方法。终于,他们在一个热烈的夏日,看到新改良的土壤里长出了与原产地一模一样的空心菜。多少专家无法破解异地种植博白空心菜难关,冷不防就被眼前这两位土里土气的农民给攻克了。
“我们是用锄头和牛粪攻克的。”王友军幽默地说,“而且与原产地品质一样!”
六千亩空心菜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现在我们充分利用开春有利时机,将空心菜基地扩种到径口镇、水鸣镇、永安镇等地。”甘娴介绍说,“空心菜移栽种苗,行距80厘米,株距15厘米,每亩可种苗800斤。移栽前放石灰粉消毒,种3厘米的空心菜根在泥土里,种植后每隔5天施肥一次。水土栽培的空心菜刚开始需要保持水位巴掌深,随着空心菜的密度慢慢加深水位,菜田里每天中午需要灌溉水,避免水里的温度高,以免伤着空心菜的生长。”
空心菜栽植后25—30天,当茎蔓长35厘米左右时即可开始采收,以后视茎蔓生长,每当茎蔓长达30厘米以上时即可进行采收。
由于博白空心菜生长速度快,一次种植,几天就能采摘一次。一亩地一年下来采摘收获的空心菜多达几千斤,收益能达到几千到几万元不等。护理得好的菜农,三五天就能采摘一次,一个月下来也能采摘5到8次,空心菜成为了博白菜农最大的一个富民增收产业。
凭着攻克不能异地种植的技术难关,合作社的业务也得到了不断扩大,加盟的菜农增多了,客商更是增多了。现在,已经有不少客商早早下单,抢订头批空心菜。
看到种植空心菜有奔头,王友军甘娴夫妇两个大学毕业的儿子,也成了菜农。(朱思)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