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县:党建引领聚合力 融合赋能促发展

近年来,天等县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坚持高位统筹、高点谋划、高效推进,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因地制宜“联盟” 谋划发展“一盘棋”
“选择鲜嫩的茶芽和叶片,只采摘两三片嫩叶,要保持茶叶的完整性,不能用力拉扯,以免损坏茶树或茶叶。”眼下,天等县都康乡龙布村山楼屯的农梅每天带领七八个村民在茶园里采茶,并赶在中午前把采摘的新鲜茶叶送到村里的“翠峰”茶厂,这样的劳作每天能得到50-100元不等的收入。
洗净、杀青、烘焙、包装……位于龙布村的“翠峰”茶厂内,员工、设备有序运转。“我们采取‘党员+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伏德、显鲁、仙桥、桃永等村庄,联动发展,种植面积近3000亩。”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派驻龙布村第一书记梁衷维算了一笔账,“去年到现在,茶厂从产值规模15吨提升到30吨,营业额约180万元,茶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带动龙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提高2.51万元。”
像都康乡龙布村这样,天等县各乡镇党委主动舞活“龙头”,立足乡情实际,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统筹辖区内产业,聚合乡村发展人才,搭建产业发展交流平台,主导建立产业联盟,联合发展肉牛、天等土鸡、富硒米、指天椒、山油茶、麻竹、坚果等20余类村集体经济产业,注册“桂尚盈”“好桑粮”等村集体经济品牌商标6个,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县13个乡镇共建立党建产业联盟13个,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公司22个,带动125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党委统筹“建盟” 走好产业“富民路”
“上映乡10个村都有各自的特色产业优势,但农产品的开发和发展只是停留在了‘特色’二字上而已,只有抱团发展才是出路。”“壮大集体经济,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2021年9月,上映乡党委书记赵宣雄经过调研带领10个村支书立下了“军令状”。
借助“党建+”的引领作用,上映乡党委引导10个村建立党建产业联盟,支部书记和副书记从各包村工作队长推选产生,10个村党组织书记任委员,共同组建上映乡党建产业联盟。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土特产”农产品的开发、产业发展等问题,实现抱团发展,上映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通过“公司+电商”模式,由本土网络达人农树作等带领10个村的乡村振兴协理员、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等组建电商销售团队,联建开播“乡村土货直播间”,以线上线下双轨销售农产品,农产品每斤增值0.2-0.4元,每亩可增收300-600元。截至目前,线上销售红薯、桂花梨、八角、桂皮等“土特色”农产品4万斤,销售额16万元,带动全乡“土特产”农产品销售2600万斤,为全乡农户增收1000余万元收入,进一步增强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实现强村富民促发展。
党建引领“强盟” 迈上振兴“新高地”
1月13日,刚用过早饭,向都镇中和社区东屯村民赵开杰就和儿子赵大放来到该村400亩连片村集体经济甘蔗种植基地收砍甘蔗。“我们家流转的土地有11亩多点,光租金就近两千元,现在是榨季,每天来这干活也有120块的收入,这比我自己种地的收入提高了不少。”赵开杰一脸满足地说。
村民在耕地方面的主要诉求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便利生产。向都镇党委在农村集体经营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按户连片”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集体统筹的成方连片种植回应了农民诉求,克服了地权分散、土地细碎、人地分离等问题,实现机械耕种和社会化服务,在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了亩产收益。
“构建‘党总支+联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让撂荒地‘活起来’,提高了耕作质量,增加土地的有效产出,也让联合社自主经营实现‘同受益’,实现了甜蜜事业节节高。”向都镇党委书记冯明华说。
天等县不仅通过产业共建,推动联合社、村办企业等“自我造血”,还实施服务共管、效益共享的方式,激活集体经济“一池春水”。如探索推行“资产盘活”模式,打集体资产“经营牌”。盘活村集体厂房、门面等集体资产,通过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仅2023年,全县物业经营收入达1638.49万元。同时注重抓好收益分配工作,2023年累计开展收益分配1532.74万元,其中提取公益公积金1355.40万元,福利费177.35万元,惠及13848户71405人。(黄尉杰 王冬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