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要闻

以文化人聚力量 民族团结一家亲

——田东县以“三老”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小记

2024年01月18日15:56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元月三日,暖阳高照,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平略村风景这边独好。该村村部所在陇黎屯的山坳里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一把把铁锹挥舞飞动……

原来,这是罗试珍(瑶族)、陆振香(壮族)带领两家子孙后代在种植象征民族团结树——石榴树。

走近一看,新种的石榴树旁边还立了一块石碑,碑头刻上“罗陆一家亲,民族情谊长”十个醒目大字,碑文讲述两家几十年来的深情厚谊,碑尾刻上“谨立此碑”四个字。

“我俩1960年在平略初中(陇略屯)读书并相识,1963年正式结拜‘老同’(亲密朋友),60年来相互关心、扶持,胜似亲兄弟。”作登瑶族乡平略村岜皓屯80岁的罗试珍情不自禁地说。

如今,罗陆两家后辈一直赓续前辈们的情谊,更加团结互爱,亲如同胞兄弟,每逢春节必走亲戚,平时更凡事必到。据统计,目前,罗陆两家儿孙满堂,已发展为12家50人。12家子孙均遵从父辈教诲,牢记兄弟情长,永不相忘。为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两家恩情,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团结和谐,俩老组织两家子孙代表种植6棵石榴树,命名“民族团结石榴园”。

近年来,田东县打造“芒乡红+石榴红”品牌,以“老同、老表、老襟”“三老文化”建设作为民族团结工作切入点,在思林镇龙邦社区成立“老同、老表、老襟”“三老协会”开展试点工作,以“扶贫车间+公共服务中心+宣传文化阵地”为平台,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目前,龙邦社区已有15名瑶族女青年与附近村屯壮族村民通婚,‘三老’队伍逐渐壮大,社区党支部还与思林镇坛乐村党支部结为‘友好党支部’。”思林镇龙邦社区党支部书记蓝茂东介绍。

“老同”是指两位年龄相仿且毫无血缘、姻缘关系的同性社会成员,通过某种特定仪式后,形成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以二人为中心扩散开来的一系列拟亲属关系;“老表”是指表姊妹兄弟关系,有时也指兄弟,有时候也会叫并不沾亲带故的人“老表”;“老襟”就是“连襟”,是指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

思林镇龙邦村都是瑶族同胞,有11个自然屯323户1611人,2018年实施整村搬迁至思林镇龙邦社区,属于“老同、老表、老襟”典型聚居社区。各族群众以“老同”带动“老同”、“老表”带动“老表”、“老襟”带动“老襟”的方式到社区内的“扶贫车间”务工就业181名、到“钱记蛋鸡”“春盛纸业”等镇内龙头企业务工就业55名,开办商铺自主创业5名,组建劳务输出服务队在社区周边村屯从事砍甘蔗、砍木材、摘八角等劳务就业5支65人。通过强化培训,举办劳动技能和感恩励志培训班6期,培训劳动力630人次,整个社区实现“带动式”共同富裕、共同进步。成为田东县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样板村。

此外,该县借助“非遗文化”“三老文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主题宣传活动,让“非遗文化”“三老文化”成为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助推剂。思林镇第二小学开展嘹歌进校园,各族师生“同唱民族团结歌、共跳民族团结舞、同讲民族团结故事、共铸民族团结魂”等系列活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促进各族师生共居、共学。龙邦社区开展领导干部结对帮扶,组织65名领导干部与323户社区各族群众结对认亲戚、认“老同”,做到重要节日必到、婚丧嫁娶必到、生病住院必到、遇到大灾难或困难必到、遇到大矛盾纠纷必到等“五必到”,真正让群众心中有干部,干部心中有群众,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搭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民心桥”,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目前,田东县各民族团结和睦、融洽相处,仅作登瑶族乡就有不同民族之间结拜‘老同’639对。”该县民宗局局长韦桂标介绍。(黄勇祥 周章师 阮玉灿)

(责编:陈露露、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