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海城区:村(社区)残协规范化建设 打通办证“最后一公里”

新闻发布会现场。危扬摄
人民网北海12月7日电 (覃心、实习生危扬)12月6日,海城区全面加强残协规范化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北海市海城区召开,会上介绍,北海市海城区持续加强和改进村(社区)残协工作,全面推进村(社区)残协规范化建设,实现了残协组织全覆盖,打通了办证“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爱心“4+1”服务品牌,残协规范化建设和服务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海城区高度重视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辖区内51个村(社区)全部成立残协组织,择优配齐配强村(社区)残协领导班子,选聘了52名有胜任能力的残疾人或亲友担任专职委员。同时,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待遇,切实提高专职委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好残协桥梁纽带作用。
会上介绍,该区不断完善残协组织各项机制,建立主动入户调查机制、上门评残送证机制、分类救助帮扶机制 “三项机制”,有效突破“残疾人不申请,政策不覆盖”难题,进一步提升政策宣传、需求掌握、精准帮扶的全面性,以“上门办”代替“坐等办”提供“评残—办证”一条龙服务,主动聚焦残疾人的需求分类建档立卡供个性化救助,精准匹配政策、资源、服务与需求,有效提升残疾人服务的规范化、便利度、体验感。
此外,该区针对精神、智力及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业难问题,依托爱心“4+1”模式,以残疾人“四服务一保障”服务体系,帮助176名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帮扶一个人、温暖一个家”。该区将爱心“4+1”模式向农村逐步延伸,建成了两个乡村振兴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优先安排36名脱贫户、监测户和农村低保户残疾人就业,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引进助残就业项目共建“扶志家园”、“益起初发”助残工作站,促进残疾人稳定持续增收。
该区还通过数字赋能、数字助能、数字提质,精准助力残疾人就业。依托“残疾人就业精准帮扶基层网格化工作平台”,促进公司企业招聘信息和残疾人求职需求进一步衔接,为残疾人精准提供就业指导、职业技能测评、发布培训信息,推动就业数据互联互通,助力残疾人足不出户获得就业信息和机会。截至目前,海城区残疾人发布任务清单461个,已办结461个,办结率100%。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