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幸福河湖】“大藤峡工程”撬动人水和谐共美“幸福砖”
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河段,湖面碧波荡漾,拉运货物的船只在江面上留下条条水痕,两旁起伏的山峦尽显层叠翠绿。作为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枢纽——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大藤峡工程),便掩映于这绿水青山之间。
从2014年底开工,到2023年9月主体工程完工,九年建设大藤峡工程完成“无到有”的兑现,集防洪、航运、发电、水资源配置和灌溉等综合效益于一体,如今这项“幸福工程”日臻完善。
航拍大藤峡工程。大藤峡公司供图
筑牢生态“绿”,守护一江碧水
11月14日,一场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大藤峡工程龙珠岛举行,一批鱼苗顺着滑道游入库区。
“今天放流的鱼类有赤眼鳟、长鳍光唇鱼、暗色唇鲮、长臀鮠四种。我们每年设计放流392万尾鱼苗,目前所投放的鱼苗是我们自己培育的。”大藤峡公司工作移民部(保育中心)副主任马海涛介绍。
仿自然生态过鱼通道。大藤峡公司供图
为维护生物多样性、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大藤峡工程通过配套建设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黔江主坝鱼道、南木江副坝仿自然生态鱼道、大藤峡鱼类增殖站、来宾市红水河珍稀鱼类增殖保护站等,着力开展红水河流域鱼类繁殖、保护、监测和研究工作,提供科技保障和设施支持,助力保护、恢复珠江流域水生生态资源。
走进大藤峡增殖站的一个车间,数十个蓝色大型鱼苗培养缸整齐排列,正在孵化培育珍稀鱼类。通过生态科研、创新技术上的持续投入,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乌原鲤、多线盘鮈、赤眼鳟等9种珠江流域珍稀、特有鱼类的亲鱼培育、鱼苗繁殖和苗种培育的全过程技术熟化。
鱼苗培养缸内正在孵化培育珍稀鱼类。人民网记者 黄子婧摄
距离大藤峡工程坝址不远处有珠江流域重要的洄游鱼类产卵场,工程建设对水生珍稀、濒危鱼类的洄游与产卵会造成一定影响。
为减少大坝对鱼类通行的影响,工程精心设计建设了黔江主坝鱼道和南木江副坝仿自然生态过鱼通道。鹅卵石铺设而成的仿自然生态鱼道蜿蜒曲折数公里,同时疏浚南木江淤积河段、泄放生态流量,从而连通南木江—浔江约30公里的鱼类洄游大通道,保证了鱼类的洄游和栖息。
完善通航基础,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0年,大藤峡船闸投运,黔江河段通航能力从300吨级提升至3000吨级,成为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重要中枢。
大藤峡船闸由上下游两条引航道、上下两个闸首、一个闸室组成,总长超3700米。其中,下闸首人字闸门被称为“天下第一门”,高47.5米。每天,源源不断的货船从这里通江达海。
货船等待过闸。大藤峡公司供图
“以前,大藤峡坝下至桂平三江口航段,航道狭窄弯曲,水流汹涌,航行条件不好,船舶不允许运输太多货物,装得少赚得少,如今通航能力达到3000吨级,给我们带来了极大利好。”三里镇上江村村民黄阿姨介绍,其家里从事船舶货运已经几十年了,前几年贷款换了一艘更大的船舶,现在在镇里买了房,越过越滋润,“得益于工程建设,村里也终于通了新公路,再也不用乘船外出,村里人都说好”。
当前,大藤峡船闸实现24小时通航,船舶单次过闸时间仅需1个小时左右,每天通航能力16闸次—18闸次,能同时容纳6艘3000吨级船舶,效率大幅提升。
大藤峡工程坝址。人民网记者 黄子婧
随着柳江、红水河、黔江沿线经济的发展,水运条件的改善刺激了水运运输需求急剧增加。货船来往愈加频繁,如何保证通航的安全性?广西交通运输厅、大藤峡公司、贵港海事局等12家相关单位组成大藤峡船闸通过能力挖潜提效工作专班,驻守大藤峡船闸上下游引航道,日夜疏导保通航,最大限度发挥大藤峡船闸效益。
“我们最主要的责任就是保护航道的畅通安全,每天都会进行巡航,包括对货船的检查和监督等,保证船员团队配置符合规范、航道秩序井然。”贵港海事局桂平海事处一级行政执法员林宇航介绍。
船闸通航3年多来,西江干流的航运需求得到极大增长,截至目前,大藤峡船闸累计过船超9.1万艘,核载总量超2.2亿吨,带动了地方超百亿元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