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 南宁人大实践
南宁人大:让民意搭上立法“直通车”
——记南宁市人大深入推进立法工作

人民网南宁11月13日电 (班小晴、实习生朱淑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近年来,南宁市人大常委会紧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开展地方人大工作,不断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实践,充分发挥全市69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畅通立法民意直通车,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落实在人大立法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上,走出了一条“点多面广、资源共享、全面互动、有序高效”的地方人大立法新路子,充分反映体现人民意志。
《南宁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会现场。人民网 班小晴摄
发挥站点作用 架起民意“连心桥”
农贸市场作为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不仅事关群众“菜篮子”的民生工程,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为进一步推动农贸市场管理有法可依,11月3日下午,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南宁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会,除了现场到会的部分代表外,会议还通过“智慧南宁人大”远程视讯系统同步连线各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群众代表、相关行业从业者等积极踊跃发言,纷纷为条例的修订建言献策。
南宁市人大代表、律师陈建财在征求意见会发表意见。人民网 班小晴摄
南宁市人大代表、律师陈建财在会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第一,逐条对照《广西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的内容,删除重复或变相重复的条款内容,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或者科学性。第二个建议是针对《条例(草案)》中法律责任的内容,我发现《条例(草案)》内容中的法律责任存在着同一附文的重复性描述,那么建议的话要作出相应的修改。市人大这次征求意见(会),我认为这个是贯彻了关于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的原则要求,将会对南宁农贸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一个引领推动和规范的作用。”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发展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神经末梢。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印发实施《南宁市人大代表联络站与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度融合标准化建设方案》,开启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与基层立法联系点(以下简称“站点”)深度融合标准化建设的大幕。三年来,南宁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通过线上征集,线下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主渠道”作用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直通车”作用,广泛听取和吸收社会各界、各阶层的意见。如今,全市1.2万多名人大代表在同一平台上开展履职活动,小小的站点,成了人大代表和站点工作人员汇聚民智、为立法工作献言建策的主要渠道,以及宣传解读南宁市地方性法规的大舞台。
“我们站点接到南宁市、青秀区人大交给我们的征集任务后,我们即刻召集人大代表、驻站‘三官一员’、辖区内的相关单位、居民代表共同参加座谈。”南宁市青秀区新竹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负责人黄文坚表示。“在座谈会上,我们发挥‘立法翻译员’的作用,将法规草案条文解释给居民群众,同时对意见建议进行整理研究,形成系统的意见建议反馈给立法机关。”
南宁市新竹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协商民主机制,打造了居民群众商量交流的平台——“竹声倾谈”。每月18日,社区“两委”成员走小区、入庭院、进楼栋与居民面对面恳谈,并根据需要,组织“两代表一委员”“三官一员”等一同参加恳谈活动,倾听民声,汇集民意,解决民忧。同时新竹社区还在宣传栏、公示栏张贴公告,在单位、居民微信群发布公告,以线下当面告知和线上电话联系、微信留言并行双通道的方式开展征集工作,实现线上线下双联动,生动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
居民群众商量交流的“竹声倾谈”平台。人民网 班小晴摄
据悉,自2021年以来新竹社区站点共征集到全国法律草案意见37条,自治区地方性法规草案意见7条,南宁市地方性法规草案意见25条,立法项目建议2条,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28场次,受益群众达1470人次。
“建设成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和弘扬法治的履职平台”,是南宁市人大常委会高水平推进站点融合建设的初衷。在这个小小的站点,人大代表和站点工作人员聚民心汇民智,架起了一座民意“连心桥”。
善用专业“外脑” 为立法贡献智慧力量
南宁市站点建设打通了听取民意基层的渠道,将更广泛的基层民意囊入站点,让立法更加民主;同时南宁市还授牌5所高校和律师事务所建立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咨询服务基地,借助专业“外脑”促进立法工作优势互补,将专家顾问的意见建议吸纳进立法“智库”,让立法更加科学。
在《南宁市会展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立法修订工作中,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就作为南宁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服务基地,参与《条例》审查论证,立法咨询服务基地先后组织了2次立法专家论证会,对《条例》修订内容逐条分析研究,收集汇总意见、建议36条,并对意见、建议进行二次梳理论证,最终形成了30条意见反馈。
相关意见反馈经过人大调研论证后,大部分得到了采纳。例如将条例名称从《南宁市展会管理条例》变更为《南宁市会展业促进条例》,并将原来的条例中的管理性条款调整为服务性条款,大幅度取消市场主体进入限制性条款,旨在提高行政机关的服务职能和意识,促进南宁市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在条例中纳入借助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等特色节庆优势来宣传南宁城市会展形象,培育“南宁会展”品牌,提升“南宁会展”的品牌知名度,既体现地方特色,又能促进会展业有效发展。
对于高校作为立法基地“加盟”南宁市立法工作的积极意义,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魏佳表示:“高校加盟地方立法工作,能积极发挥法学理论和实务经验紧密结合的优势,以立法基地为平台,有效整合校内外立法研究力量与资源,开展地方立法课题研究和实践调查,为南宁市的相关立法提供高质量的对策建议。”
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作为首批南宁市人大立法咨询服务基地,2021年3月以来,在南宁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地方立法咨询服务工作,努力为地方立法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咨询服务。立法基地的“加盟”,进一步优化整合本地法学理论研究与法律服务实践两个方面的力量,发挥法学领域“人才高地”和“思想智库”的作用,为地方立法提供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研究服务。
推动立法协商 提高立法质效
开展立法协商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的有效举措。近年来,南宁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立健全立法协商沟通机制,拓宽立法协商形式,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重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把立法协商作为南宁市地方立法的重要环节,认真梳理、论证和吸纳有关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主动沟通联系,及时反馈信息。在开展《南宁市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修订草案)》立法协商过程中,民盟市委会、九三学社市委会先后主动提出协商议题,创新了立法协商的方式,让不同的观点得到充分表达和交流,推动问题研究更深入、协商更有成效。
“比如在今年开展‘见义勇为’条例进行立法协商过程中,民盟市委会、九三学社市委会先后主动提出了协商的内容:民盟提出了对见义勇为人员的保障问题,是否参照劳模性质进行表彰。另外,九三学社市委会对见义勇为人员因故意犯罪判处刑罚时,是否要停止对他的待遇问题等都进行了协商,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提高了协商的效果。从2022年以来,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工作中,我们在立法协商、征求意见和意见建议反馈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南宁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向华说道。
此外,为进一步满足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对立法参与情况的知情权、监督权,市人大常委会在法规颁布实施后,还及时制作意见建议反馈函,直接反馈给提出意见的人大代表个人、社会公众本人和基层立法联系点,说明意见被吸收采纳的具体情况。通过在基层立法联系点召开法规意见建议反馈会的方式,面对面向人大代表、社会公众和基层立法联系点递送意见建议反馈函;通过“智慧南宁人大”系统,向人大代表、社会公众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反馈意见建议采纳情况,并委托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转递意见建议反馈函,进一步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立法工作的积极性。
立法体现人民的意志,而每一次立法,也是一堂生动的“法治课”。“我们通过征求意见、立法协商、专家论证等方式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这个方式,法规能更多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同时我们颁布施行的法规,因为广大群众参与了,对法规的实施就更有帮助,公民实施法规的自觉性就更强。”周向华介绍。他表示,下一步,将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改进民主立法的方式。比如在征求意见过程中突出专业性,通过一些方式去基层立法联系点召开座谈会,或选取一些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公众来参与征求意见会。其次,在今后的立法协商过程中,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立法协商工作,立法协商的对象要更广泛,除了民主党派以外,社会组织等都要参与到立法协商工作中来,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民主立法走得更加深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