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 品味玉林茶泡魅力

人民网玉林11月7日电 (黄子婧 实习生彭楚雯)一块平平无奇的冬瓜坯,经过錾刀的精心錾刻,便能变幻出玲珑精致的纹案,一壶热茶浇注其上,又迸发出醉人的清甜。这便是广西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泡制作技艺。
洁白如玉的茶泡。彭楚雯摄
2016年,玉林茶泡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玉林茶泡可追溯至宋代,当时,富贵人家待字闺中的女儿家们,闲时关注饮茶时可以佐配的材料,因冬瓜味甘性凉易于解暑,便将其作为原材料开始研究制作,这配茶之物便是茶泡的雏形。到了近代乃至上个世纪,茶泡依旧是玉林地区新人婚嫁时必备的“新人茶”。
冲泡茶泡。彭楚雯摄
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纯手工制作的茶泡逐渐减少,目前玉林市仅有两家加工作坊还在持续制作,“李世俊茶泡坊”便是其中一家。
穿过弯曲的小巷,走进“李世俊茶泡坊”,简朴的三层木质展示柜沿墙角延伸,里边摆放着的茶泡,外型精致、洁白似雪。
茶泡。玉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茶泡上繁复精巧的纹案象征着吉祥的寓意与祝福,因此茶泡也盛行于老人祝寿、招待贵宾等活动中。”李世俊茶泡坊负责人李喜燕介绍。
李喜燕生长在“茶泡世家”,其父亲李世俊于2010年被评为玉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林茶泡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从小就看着父亲和奶奶制作茶泡,耳濡目染间让她与茶泡之间产生了深厚的羁绊。
李世俊、李喜燕被评为玉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林茶泡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彭楚雯摄
“制作茶泡的技艺人越来越少,不想让这项技艺失传。”2015年,在外务工的李喜燕毅然回到家中,接过父亲手里的錾刀,跟着父亲开始学习茶泡制作技艺。2019年,李喜燕被评为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玉林茶泡传承人。
常用的錾刀工具。彭楚雯摄
“制作一块茶泡,需要经过錾刻、浸泡、过青、筛晒等主要7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一番讲究,不可掉以轻心,且易受天气影响,如遇上湿度大的天气,有可能晾晒半个月都无法定型。”李喜燕一边将茶泡放入茶杯中,展示茶泡的泡食方法,一边介绍着茶泡的制作流程。
制作茶泡,冬瓜的选择也尤为讲究。30斤左右,外形均匀平直、表面光滑,轻敲声音脆亮的黑皮冬瓜为制作茶泡的最佳选择。首先将瓜洗净去皮,瓜坯去瓤,根据需要切出坯基,只选取靠近表皮较坚硬的那一部分,进行錾刻。一般錾刻常用的工具有十几种,通过錾刀切口的不同形状和弧度,錾刻出想要的图案。
经过錾刻的冬瓜坯。玉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当茶泡坯錾成形后,还要经过泡洗、过青、上糖、筛晒等工序,制作一批茶泡往往需要近半个月的时间。复杂的手工制作技艺与难以控制的天气变量让茶泡难以大规模商业化地生产,每年的产量十分有限,茶泡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困境。
包装成袋的茶泡。彭楚雯摄
为了把珍贵而独具特色的茶泡技艺流传下去,在玉林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的支持下,李喜燕与父亲一起组织开展传习活动,带徒传艺、培养新人。并在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等节点,利用博物馆、公园、广场等场所,举办“玉林茶泡”宣传活动,开展“玉林茶泡”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让群众更真切地感受到玉林茶泡的魅力,激发孩子们对制作茶泡的兴趣,推进玉林茶泡的保护和传承。
“玉林茶泡”宣传活动中,李喜燕向群众介绍茶泡。玉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茶泡不仅是我父亲一辈子的事业,更是玉林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不想在它就这样丢失掉。茶泡不仅仅是一个工艺,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我希望它能走出玉林,走得更远。”李喜燕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