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北海银海区“三大杠杆”撬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10月25日17:07 |
小字号

特色农业产业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动力源泉,是撬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杠杆,也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基石。近年来,北海市银海区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持续做大做强大棚果蔬、罗汉松、高品蛋鸡、海鲜猪、海洋养殖五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体系、新业态,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升级乡村振兴“引擎”。

据介绍,北海市银海区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赋能、机制惠农“三杠杆”,撬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升联农带农富农效益。辖区设施农业产业面积超过6万亩,年产值达18亿元以上,带动约2.4万人就业,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超3万元,40个村(含农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1076万,20万以上16个村,10万以上33个村。

“政策”杠杆撬动产业强基兴业引擎

一是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出台《银海区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现代特色农业扶持办法》,每亩新建标准大棚最高奖补1万元,以每亩果蔬种植大棚建设资金约2万元计算,每亩大棚政府扶持达到50%,充分调动群众(含脱贫户)建设果蔬种植大棚的积极性。财政资金持续发力支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2020至2022年银海区两年投入5972万元扶持农户发展特色产业;金融服务持续优化,“应贷尽贷”推进辖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覆盖率达40%,排自治区前列;联合金融机构设立1亿元“乡村振兴人才贷”,最高可申请50万元无抵押信用贷款发展特色产业。

二是土地流转政策保障产业用地规模。出台土地流转鼓励政策,对自愿流转土地的农户按每亩300元、200元不等给予奖励补贴。持续多点开展“小块并大块”行动,建立“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1+2”利益联结合作模式,将土地流转入股发展种植实现利润分红,解决土地“散、乱、杂”的问题。目前辖区完成10个村委20多个片区的土地“小块变大块”行动,大棚种植面积达2.7万亩,其中连片种植大棚面积超过7000亩,连片种植大棚面积位居广西第一。

三是招商引资政策助推全产业链发展。加大农业项目谋划储备,优化投资营商环境,策动“西部大开发+北部湾”政策叠加,对企业所得税减至9%。聚焦大棚果蔬、罗汉松、高品蛋鸡、海鲜猪、海洋养殖五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吸引撬动超10亿元资金投向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补齐本地产业发展短板。引进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海大集团投资建设海兴农产业园、与中国500强中化农业合作建设银海区中化农业MAP农场。2022年银海区共招商引资农业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48亿元。

“技术”杠杆撬动赋能产业增产提质

一是产业示范带推动高标量产。发展向海特色产业,打造向海大道“一轴两翼”乡村振兴示范带。引进龙头企业打造福成镇现代大棚果蔬产业园、牧原1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及100万羽高品质蛋鸡产业园等项目。100万羽高品质蛋鸡产业园蛋品年产量达1.8万吨,获评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五星级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以沿海村委一带为主体,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区,走好走稳高质量发展向海经济。辖区共投放标准网箱483口,建成投产对虾养殖小拱棚2000亩,新增底播养殖1.5万亩,2022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26.27万吨,总产值51.22亿元。

二是农技赋能助力产能提升。与广西农科院资环所、微生物所等科研单位合作组成专家技术团队,成立银海区乡村振兴学院,采取田间地头指导、集中培训等方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0期,培训指导1500人次。推行测土配方施肥、高效节水灌溉、蜂授粉等8大技术,推广良种良法,大棚哈密瓜“一苗三蔓两瓜”种植模式每亩增产1000斤以上;“甜瓜+西瓜+甜瓜”“西瓜+西瓜+甜瓜”等模式,每年种植从2茬提升到2.5茬及3茬。建设万亩蜂授粉甜瓜推广基地,申请国家级蜜蜂授粉推广项目,产量增加5%至8%,商品率提高3%,甜度增加0.4度,每亩增加经济效益在2000元以上。

三是繁育良种打造优质品牌。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与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农学院、中化农业等科研单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成首批“亚热带种业银海区研发繁育基地”10个,打造果蔬、甘蔗、苗木、沙虫等种苗研发繁育推广基地29个,选育优良品种约230种,夯实打造优质品牌种业基础。2022年在辖区区推广的西甜瓜品种就达80多个,其中桂红玉西瓜种苗约占北海80%至90%的市场份额。

“惠农”杠杆撬动产业联农带农效益

一是多方合作壮大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引领,优化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建立“政府+企业+村委+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以财政专项资金参与设施农业项目建设;由企业建设项目、运营项目;村委流转土地,发动村民参与就业;合作社参与项目管理和种植;搭建果蔬大棚和标准化青年鸡舍,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发展集体经济。福成现代果蔬帮扶产业园,福成镇红境塘村、大水江村、畔塘村果蔬产业示范基地,平阳镇东星村黄金百香果种植示范基地等大棚果蔬项目,每年实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94万元;同步配套地头冷库8个,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30万元。北海市银海区200万羽青年鸡产业项目,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6万元。

二是多元分配拉动多渠道增收。筹措帮扶资金、衔接资金、集体经济资金,采取入股、参与经营、技术指导、吸纳就业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与群众特别是脱贫户、监测对象建立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辖区福成镇全镇1000多户脱贫户建立折股量化入股福成现代果蔬帮扶产业园、青年鸡产业项目等,每年获分红超2000元;辖区大棚种植基地带动周边2000多名群众就业,年增加15万元的务工收入。

三是企农结对拓宽市场销路。构建“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桥梁和纽带,通过龙头企业、经营大户与脱贫户(监测户)结对帮扶,线上、线下相结合帮助脱贫户(监测对象)及普通农户销售农产品,2022年共销售农产品约30000万斤。(银海区乡村振兴和水库移民工作局供稿)

来源:北海市银海区委宣传部

(责编:张芳、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