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要闻

恭城扎实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 获评全国首批示范县

2023年10月19日18:02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近年来,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通过盘活存量、严控增量、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举措,全面推进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在自然资源部公布的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名单中,恭城瑶族自治县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成为广西入选的4个县(市)之一。

坚持分类施策,全力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该县编制了《恭城瑶族自治县存量土地调查工作方案》,成立工作小组,联合县财政局、教育局等各相关单位以及乡镇做好存量土地调查工作,对全县国有闲置土地资产、历年来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土地情况进行调查,全面摸排出901.46亩存量土地,打包划拨580多亩无法单独开发利用的“边角地”灵活用于绿化、路网建设;对历年来批而未供的土地加大征拆、招商力度,在曾经的荒坡野地建成油茶小镇、桃花源等高端配套住宅小区及集商业、休闲、住宅等功能为一体的粤华商圈项目;实施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对一些用地不合理的旧城镇、旧厂房进行改造,三江乡、莲花镇、西岭镇等多个乡镇从中受惠,实施的城镇低效用地改造面积达3000多亩。将曾经的瑶山小城打造成宜居、宜业、智能的现代化城市,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强化规划引领,严控用地增量规模

近年来,该县坚持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以引导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为原则,科学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调整优化规划布局,严格按市级统筹拓展1.2倍控制要求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2022年10月14日,恭城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通过自然资源部质检并正式启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6.71亩、永久基本农田14.51万亩、城镇开发边界2.55万亩,为恭城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保障。

随着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及人口的增长,从2022年开始,恭城开展教育专项建设规划,采取新建、改扩建和资源整合等方式,新建及改扩建小学、幼儿园4所,改造提升现有学校规模。将原木材加工厂的闲置低效用地依法进行收回,用于县城二小扩建校区;对批而未供的批次用地加大征拆力度,调整规划用途用于学校建设,不仅盘活了闲置低效用地、加大了批而未供处置力度,还进一步优化了恭城教育资源布局。

因地制宜优化用地规划结构,通过重点关注县城高铁片区存量建设用地优化盘活,通过教育、康养、文化服务等功能区的划分,促进土地利用结构更合理;在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划定过程中,提前预留成片开发远景空间1930亩用于发展建设电子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业、新型建材产业等三大重点产业集中区,实现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恭城严格执法为经济和社会保驾护航。2020以来恭城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对326个点位进行了736次巡查,拆除违法占用土地建厂棚26.97亩,做出相关行政处罚83起。2021、2022年卫片违法图斑履职到位率100%,违法占地处置率达97%以上,居全市前列。

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恭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专门成立恭城宏源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将栗木镇、观音乡、龙虎乡、平安镇等项目区646.77公顷土地全部流转到农业公司,通过统一经营管理,既促进了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大面积连片种植水稻,应用直播和抛秧新技术,又促进了统一供种、供秧、机播、防病治虫及全程机械化收割、脱粒、烘干,规模化生产的水稻主推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农机服务工作的创新开展,达到了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要求,推动规模生产的效果。

该县通过成立土地综合整治专项指挥部,将宜改、可改的地块进行实地核查和评估论证确定地块的等级(分别从16等10等旱地提升到7等水田),将园地,可调整园地,旱地纳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后备资源库管理;着力抓好项目规划设计,推进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将土地综合实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与水毁农田整治、水利建设等项目的有机结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提升了农田科技应用水平,带动了项目区农民增收,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

下一步,该县将探索推进“标准地”出让和“拿地即开工”工作机制,助力重大产业项目早落地、早开工。并以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加强节约集约制度体系建设,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资源保障。(黄文彦)

(责编:伍迁、叶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