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
她在浩坤湖旅游景区开发中借船出海,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和特色的壮瑶民族文化,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乡村旅游联动油茶、桑蚕等产业多元化发展,实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村庄景色。
浩坤村位于百色市凌云县南部,地处喀斯特地貌大石山深处,辖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世居壮、瑶两个民族,共442户2001人。近年来,浩坤村强化党建引领作用,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等突出问题,抓紧抓实农村改革集成工作。浩坤村围绕山水景观、生态康养、民族文化特色等做文章,实现乡村旅游年产值1200万元左右;因地制宜发展油茶产业1290亩,种植桑树300多亩。围绕产业特色,浩坤村党组织探索出资源租赁、门票分红、景区就业、民宿经营、便民商店、特色产品等“六个一批”增收模式,于2020年底实现全村脱贫摘帽,于2021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3800多元,初步实现强村富民。近年来,浩坤村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浩坤湖畔的风雨廊桥。
完善村景共建机制,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坚持规划先行,围绕国家湿地公园浩坤湖建设,先后修订编制《环浩坤湖山水生态体验区概念性规划》《环浩坤湖山水生态体验区总体规划》《环浩坤湖山水生态体验区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建立村“两委”与景区定期沟通协调机制,组建党员作战队,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使党员带领群众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程度改善了村屯人居环境。一是大力推进交通路网建设。建成通村二级路8公里、产业路5公里、环湖栈道7公里,修缮公路隧道450米,实现屯屯有大路、户户有小路,实现硬化亮化全覆盖。二是全面强化住房安全保障。组织村“两委”干部逐户排查茅草棚等不稳固住房,分类造册、分类处置,使群众全部住上安全稳固的砖混房屋。严格落实农房管控政策,对农房新建、加建、扩建申请进行认真审核,把好“第一道关口”。三是有效提升村寨建筑风貌。在推进住房改造提升的过程中,组织实施富有壮瑶民族特色的风貌改造。完成浩坤、三合等壮族屯和岩流、浩高新寨等瑶族屯整体改造提升,实现住房民族特色与湖光山色相映衬。四是坚决守护生态资源财富。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全面实行禁养禁牧制度,组织党员群众实行常态化巡查,推动落实村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有效维护天蓝地绿水干净的良好生态环境。
旅游促发展。
完善发展共享机制,走实强村富民新路子。建立党支部统筹引富、党员户示范带富、联合社经营致富机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将浩坤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推动壮瑶群众增收的产业优势。一方面,加强村党组织对村民股份经济联合社的领导,提高联合社经营带富能力,拓展实施门票分红、物业出租、旅游民宿、旅游超市、绿色种植、合作经营等村级集体经济“六个一批”增收模式,有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年收入从零增长到2021年的20万元。另一方面,实施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双培双带”行动,发挥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帮带作用,建立资源租赁、门票分红、景区就业、旅游民宿、便民商店、特色产品等联农带农“六个一批”增收模式,带动村民在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2021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一是资源租赁增收一批,组织群众将土地、林地等资源租赁给景区开发利用,年人均增收约1500元;二是门票分红增收一批,协调景区将每年门票收入的10%作为群众分红;三是景区就业增收一批,组织壮瑶群众开展适销对路的技能培训,推动景区吸纳壮瑶群众到开船、驾车、环卫、酒店服务等岗位就业85人,推动壮瑶群众参与景区项目建设100多人,年人均增收约2.5万元;四是旅游民宿增收一批,统一盘点壮瑶群众住房资源,规划民宿经营布局,共打造精品民宿12家,每家年均增收4万元以上;五是便民商店增收一批,沿旅游精品路线布局商店9家,组织开展进销货业务和网络支付技能培训,每家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六是特色产品增收一批,邀请刺绣大师对妇女进行织造瑶族服饰、壮族绣球等民族手工艺品培训,鼓励群众将自产芭蕉、葛薯、玉米、五色糯米饭、粽子等变成景区商品。
浩坤夜景。
完善党群共治机制,营造文明和谐新风尚。以智志双扶为根本,不断挖掘弘扬壮瑶民族传统文化,推进壮瑶文化互鉴互融、壮瑶群众思想理念革新,激发群众勤劳致富、村寨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建好共治机制。组织制定以乡村旅游、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20条,发挥壮瑶群众自治能动性。组建“一约四会”“一组两会”等组织,引导群众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全村展现出“地干净、物整洁、人精神”的优美画卷和良好风貌。二是搭好共治平台。注重改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强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文化等宣传。注重保护、传承和发扬壮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设立“瑶家夜校”、浩坤村村史馆、“猪笼洞”艰苦奋斗教育基地,凝练和宣传吃苦耐劳、淳朴和善、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精神文化,使之浸润于群众生产生活发展全过程。三是织好共治网络。将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设立4个屯级党支部,完善管理制度、活动场所,把党组织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自然村和村民小组,引领屯级振兴发展、基层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开发建设数字乡村治理系统,完善基层治理网络和治安视频监控网络,完成综合治理信息系统与综治视联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平台“三网合一”工程建设,设置“警e邮”公安业务自助办理机,有效提高村屯治理智能化水平。四是搞好共治活动。开展“第一书记夜话”活动,组织群众回顾艰苦奋斗历程、探讨共同发展路子,凝聚共融互促意识。开展“第一书记进校园”活动,把革命传统、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团结等教育送到学生身边,助力学校立德树人。开展“百家宴”大联谊等活动,强化壮瑶群众沟通融合,推动壮族瑶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营造壮瑶民族语言互通、婚姻互联、事务互帮的团结一家亲良好氛围。
来源:自治区党委农办、百色市凌云县党委农办、广西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