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靖西市南坡乡逢鸡村百鸡屯村民正在采摘脐橙,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 |
今年以来,靖西市继续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自治区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后评估工作中,靖西市成效显著,荣获“好”的等次,排名百色市第一,全区第四。
培育五大产业,带动脱贫群众增收致富
靖西市做实优质稻、桑蚕、水果、烤烟、养猪等“五大特色农业”,提高产业增收能力。建成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364个、产业园7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62个,实现脱贫村新型经营主体或产业基地全覆盖,2021年特色产业覆盖率96.5%,带动脱贫户3.5万户。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安全。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建设优质稻(大香糯)特色农业示范区,带动大香糯产业发展。打造优质稻高产示范基地,收购加工大米,辐射带动5.91万农户发展优质稻17.5万亩,2021年播种粮食73.29万亩,实现产量20.9万吨,今年一季度播种粮食34万亩。
二是稳步发展烤烟产业。以广西烟草公司为龙头,实行“党支部+合作社+烟技员+农户”四位一体网格化模式,执行统一品种、统一物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服务“五个统一”管理,推广优良品种和工厂化育苗、信息化管理等先进技术,打造“绣球情”品牌产业园,探索“烤烟+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组合模式,促进“烤烟+水稻+冬菜生产”融合发展,烤烟产量效益连续19年稳居广西第一位。2022年,带动2175户群众种植烟叶6.2万亩,预计收购干烟15.5万担,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
三是做大做强桑蚕产业。采取“企业+村集体+种养能手+农户”经营模式,推广叠框式小蚕共育技术和省力化养蚕技术,建设现代化桑蚕产业示范区,成立桑蚕农民合作社126个,企业按40元/公斤保护价收购蚕茧,桑蚕产业连续4年稳居百色市首位。2021年,桑园面积达18.2万亩,鲜茧产值5.8亿元,覆盖1.3万户5.58万人,蚕农户均收入4.47万元。其中,带动脱贫群众5483户2.36万人,户均收入4.02万元。今年新种桑园320亩,养蚕2.3万张。
四是高效发展水果产业。坚持“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建成3000亩现代柑橘产业示范区和300亩无毒柑橘苗木繁育基地,年育苗达150万株以上,建设水果分选车间作为村集体固定资产入股分红,带动农民就业4.5万余人次。2021年全市发展水果18.93亩,覆盖脱贫户6956户。
五是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建成福喜乐万头母猪繁育基地,带动全市生猪规模化发展,2021年生猪出栏23.87万头。
推行六大抓手,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靖西市推行六大主抓手,因地制宜,因人因户精准施策,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确保不返贫,增收有保障。
一是强化防贫监测。依托大数据中心,成立防止返贫监测预警中心,做到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有制度、有机构、有人员、有措施。开展“防返贫守底线”专项行动,应纳尽纳监测对象2928户10198人,解除风险1860户6668人,风险解除率65.4%。
二是强化搬迁后扶。围绕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实现至少一人就业目标,不断完善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增设就业扶贫车间,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多形式、多渠道引导搬迁户就近就业,5214户易地搬迁户均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三是强化稳岗就业。优化“点对点”服务,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24万多人,其中脱贫劳动力8.3463万人,超过2021年务工人数54人;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6965人,组织61家帮扶车间复工复产,带动就业561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280人。
四是强化金融帮扶。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847户9156.9万元,完成“保三”任务数117.08%,“争五”奋斗目标数70.6%(7.20数据);发放“富民贷”82户1347.37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7.8%。
五是强化项目建设。调整年度项目库,入库项目2801个,预算总投资21.45亿元。今年新建项目457个,开工384个,完工200个。
六是强化粤桂协作。投入帮扶资金4988万元,实施项目9个。落地投产企业7个,实际到位投资1.69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479人。共建产业园区7个,援建帮扶车间10个,引进5家企业入驻,排全区第4位,入园企业到位投资5600万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589人。(赵福播)
来源:靖西市乡村振兴局
靖西市武平镇多纳村村民在采摘葡萄。 |
靖西养牛产业蓬勃发展。 |
靖西市化峒镇小番茄大丰收。 |
靖西市化峒镇三友村村集体经济烤烟大丰收场景。 |
靖西市武平镇多纳村葡萄产业园航拍图。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