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县双凤镇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共享取得良好成果
基本情况
博白县双凤镇,资源禀赋丰裕,生态环境优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以八角、玉桂、麻竹、茶叶等经济作物为主,受自然地形地貌限制,辖区内耕地碎片化问题突出,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程度低;村庄内部布局无序,人居环境较差。2021年以来,博白县通过实施双凤镇均田村等3个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规模3131.11公顷,总投资11402.58万元,完成提质改造水田112.4025亩;初步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度假、田园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提升了乡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博白县双凤镇均田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广西2021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通报表扬,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使“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带动村民163户共759人增收,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60多万元,实现村集体、企业、社会和村民共同发展、共同获益,为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实现有效路径,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有利经验。
主要做法
(一)优化“三生”空间布局,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博白县双凤镇根据自然资源条件禀赋、土地利用现状和产业特色,着力优化“三生”用地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一个中心,五大功能区”,“一个中心”即:双凤村中心区;“五大功能分区”即生态农业种植区、油茶种植示范区、十里长廊产业示范区、特色水果种植区、生态森林涵养区,系统谋划整治区域内农业生产、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等空间发展需要,为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预留了空间。按照“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增加,质量有提升”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政策支持,通过实施耕地提质改造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程,预计可获补充耕地指标188.39亩、增减挂钩指标33.46亩,预期可实现收益2042万元,将其反哺乡村建设,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
(二)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着力提升乡村“形实魂”。博白县双凤镇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中重视本土客家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对37座的老宅和10余问古祠堂采用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缮,打造客家民俗文化展示厅;深入挖掘绿珠女传说,建设绿珠女文化村标、贤竹林、七巧园等客家乡村旅游文化展示点。按照客家人生产生活习惯布局和设计村庄乡村风貌和乡村生态环境,如:良荣村投资600万元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河道生态驳岸,建成3座拦沙坝和1座陕坝、4座抽水站,修建灌溉渠道3203米,拆除房前屋后乱搭乱建房屋9处,面积1995平方米;拆除农村危旧房28栋,拆除面积8645平方米,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杂草杂物等10多吨,建成具有渔家特色的“微菜园”约400多平方米,实施厕所改造11处,铺设混凝土路面4.8公里,对新建的宅基地统一规划设计,对房屋外立面进行改造,形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打造田园综合体,促进现代农业项目规模化实施。统筹利用生产空间,结合当地大型综合农业开发示范核心基地建设,引入社会资本采用EPC总承包模式经营运作,推动项目区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已投入资金2350多万,共流转山岭5077亩、耕地680亩,建成1500亩麻竹基地,1000亩百香果示范基地,260亩茶叶基地,400亩牛大力基地,种植肉桂110亩、八角100亩,优质香水拧橡280亩。同时利用项目区内原有的田园、生态景观和客家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农、旅产业融合,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度假、田园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四)全民参与会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共享。博白县双凤镇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公司+支部+基地+农户”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村民以土地流转收益和房屋入股等方式参与,通过“租金保底+盈余分红+打工收入”形式,分享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多重收益,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涉及的房屋拆旧、排水沟渠、农村道路等简易工程施工,由村集体组织村民投劳投产,实现了“村民变股东”,激发村民参与全域综合整治的积极性。
成效成果
(一)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通过实施风貌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庄内部“脏、乱、差”现象,变得整洁而通达,同时配套完善给水、排污、厨厕,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通过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净化了水质,恢复了河道生态功能,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农田规模化利用,优化乡村生活、生产质量,提升了村民获得感。
(二)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打造以现代农业种植示范点为基础的农业田园综合体,布局多样化、规模化种植,并与当地自然资源紧密结合,以农业生产、加工及经营销售带动休闲旅游,促进了乡村旅游、康养、科教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预计年产值700万元,年可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新增收入250万元,有效保障各类项目良性运转和资金平衡,增强乡村经济实力,使“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
(三)提高了村民收入。通过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形成村民致富辐射区。如:均田村十里长廊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已解决了190名劳动力就业问题。以多元化合作机制,带动村民163户共759人增收,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60多万元,实现村集体、企业、社会和村民共同发展、共同获益的良好局面。
来源:玉林市自然资源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