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商贸学校:送培下乡授技能,助农创新促振兴
作为供销系统的职业院校,广西钦州商贸学校一直践行“姓农、务农、为农”服务理念,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中,积极担当起为农培训的社会职责,立足钦北防,积极开展涉农培训。两年来,共开展了以脱贫户以及五类人员、高素质农民、减船转产渔民为培训对象的各类技能提升培训,培训人次达7502人,为钦北防地区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北部湾地区乡村振兴为农培训的中坚力量。
开班现场。
政校合作好,为农培训项目多。学校先后与防城港市农业农村局、钦州市供销社、灵山县供销社、灵山县农业农村局、灵山县乡村振兴局、浦北县乡村振兴局、钦北区乡村振兴局、钦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防城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签订了战略培训合作协议,使该校的为农培训项目“遍地开花”,在钦北防地区形成串点连线成面的喜人效果。
培训项目丰富,学员增收有“术”。学校结合当地经济及农民实际,开展了系列增收培训项目,其中,与灵山县乡村振兴局、浦北县乡村振兴局合作开展了中、西式面点师培训项目,与钦南区人社局、钦北区人社局开展了电工培训项目、中式烹调师培训项目,与灵山乡农业农村局开展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项目,与防城市农业农村局开展了防城港市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水产养殖培训项目等,共培训农民7502人次,参训农民在培训中获得了实惠,掌握了技能,提升了就业创业能力,增加了收入。
理论培训现场。
宣传调研工作到位。招生人员入户对农民进行培训政策宣传和培训需求调研,让有培训意愿、符合要求的学员积极参加。在灵山县的脱贫家庭、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家庭中宣传中,农民们参训意愿强烈,每期人数都达50人以上,灵山县乡村振兴局不断增加给予学校的培训指标才能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
组织实施方案到位。根据农民培训需求,结合乡镇产业情况,制定“一班一案”的培训方案。使培训内容与所在地的主导、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2021年下半年在对883名防城港市减船转产海洋捕捞渔民的调研后,制定了分五期分别在防城港市、防城区、港口区企沙镇等三个培训地点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的培训方案,得到了防城港市农业农村局的高度评价。
日常管理工作到位。对每一不同培训项目,成立不同的培训工作小组,明确任务分工,狠抓培训质量。学校的培训质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赞誉,灵山县乡村振兴局多次向灵山县人社局等单位推介。
后勤服务工作到位。安排专人做好后勤服务,为学员创造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确保学员安心培训。“广西钦州商贸学校的培训细致到一颗螺丝钉都不会缺少”,这是业界对学校培训工作的评价。
实操培训现场。
周密计划,灵活办班。每期开班,学校都按照一班一品的要求,针对性地编制培训计划和设置课程,比如,在与灵山县农业农村局合作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中,学员们表达了想学电商直播的愿望,学校便将直播技巧与农业实用技术的课程结合在一起,并增加外出实训课程,为学员的实操直播和短视频制作增加素材。
结合实际,遴选师资。学校结合培训实际,遴选农业专家、乡土专家等进行授课,确保每个项目都有“精品课”,每堂课都有“含金量”。对于在防城港举办的养殖培训班,邀请了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博士以及农业局专家进行授课,这些专家、能工巧匠以贴合实际的培训方法,手把手地教会学员掌握专业技能,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严明纪律,保证质量。学校制定培训学习制度,坚持点名制和签到制,严肃培训纪律,保证了培训质量。在钦北区中式面点师班的结业仪式上,学员们高兴地说:“以后清明节,再也不用到集市上买糕点了”“以后我可以在村口摆摊设点卖糕点了”。
线上+线下,送培下乡。学校采取“线上+线下”“理论+实操”“课堂+考察”的模式开展培训,根据学员及课程实际,前移培训关口,“接地气”式开展“进田间、进村委”双进培训活动,真正是把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学习热情。
创新模式,增强实效。学校综合考虑农民文化程度、接受水平等因素,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一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农民学员提供文字、图片甚至影像等,全方位激活学员的学习兴趣。二是在授课过程中,采取有奖答题式、讨论交流式,帮助学员消化领会。三是组织学员外出考察学习。在防城港的减船转产渔民培训中,学校专门安排学员们到防城港市海鑫鑫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和防城港市荣泉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考察,激发了学员的创新灵感,启发了他们的创业新思路。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学校将坚守“姓农、为农”初心, 发扬“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继续扛起为农培训的重任,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许珍)
来源:广西钦州商贸学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