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国内要闻

普洱咖啡出圈记

覃心
2022年07月29日17:28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盛夏,草木俊秀,天朗气清。随着热水点注,手冲咖啡的香气回旋于青山环抱的小凹子咖啡庄园。“2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山。”指着一片绿意盎然的咖啡树,81岁的老庄主廖秀桂说道。

小凹子咖啡庄园位于普洱市思茅区南岛河村山间,随着普洱咖啡不断“破圈”,这里成为许多消费者探寻咖啡原产地,品味远山树林味道的“宝藏之地”。

从豆子到杯子,“中国咖啡之都”普洱钻研了三十多年,终于以品质之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俯瞰小凹子咖啡庄园。廖洪文摄

咖啡豆与远山树林共浴阳光

云南普洱,北回归线上最大的一块绿洲,与世界著名的咖啡种植地哥伦比亚处于同一纬度区,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雨量丰富、生态环境好。

上世纪80年代,国际咖啡企业雀巢公司看中普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计划在这建立咖啡豆原料种植生产基地。“普洱咖啡拥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一直以散户种植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优良的品种和专业的技术。”廖秀桂回忆道。他毕业于海南大学的前身——华南热带农业大学,1988年得到引荐成为当地咖啡种植的技术指导。

廖秀桂讲述普洱咖啡的故事。人民网 覃心摄

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普洱咖啡迈出了规模化种植的脚步。选一块合适的土地至关重要,廖秀桂说:“咖啡树不耐寒,要看下不下霜、雨水多不多、风向如何。”那时候,技术人员常常跟着气象部门一起走访农户,穿梭于村落与山野之间进行实地考察,留下了一串串助农益农的足迹。

刚起步时,考虑到整片区域单种一个咖啡品种的风险太大,普洱作出了不少尝试,最后发现卡蒂姆最适合云南种植。这是一种小粒咖啡,属于阿拉比卡的杂交品种,在国外成品表现很好。“引进卡蒂姆的时候,我们只是想试一试适不适合云南的环境,没想到种成功了。”廖秀桂感叹道。

一番努力后,普洱种植生产的咖啡豆达到了收购标准。当地很多农民因此实现了增收,生活质量一跃而上,家里建了新楼,卖掉手扶拖拉机买小汽车。廖秀桂笑道:“别的地区看到我们这个项目发展得好、老百姓收益,也纷纷从普洱引进树种,种植咖啡。现在,绝大多数云南咖啡豆都是卡蒂姆。”

小小的咖啡豆在云南落地生根,与远山树林共浴阳光雨露,更显韵味悠长。三十多年过去,在不断的扩大规模、改良品种、优化品质后,普洱咖啡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8万亩,产量5.4万吨,综合产值39亿元,惠及咖农25万余人,咖农人均增收3836元。

在咖啡的世界版图之上点亮坐标

7月的北归咖啡庄园种植基地内,鲜嫩青翠的咖啡豆已经挂满枝头,未到采摘的时节却预示着丰收。这里的海拔大约1200米,一间加工坊坐落在半山腰,涵盖了咖啡清洗、发酵、干燥、脱壳等等工序。查看一番作物的长势,北归咖啡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家录说道:“要等到果子变红才能摘下来,通常每年10月开采,一直到第二年3月,覆盖整个冬季和春天。”

邓家录是普洱最早从事咖啡规模化种植的“带头人”之一。1988年,他抓住了机遇,创立了思茅北归咖啡有限公司。一步步走来,北归的种植面积增加到6000多亩,组织了17个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联合社,以保底价的方式收购成员社咖啡,进行精深加工后出口国外,每年销量达到7000吨。

北归庄园属于云南咖啡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人民网 覃心摄

邓家录回忆道:“起初,我们的咖啡基本都是卖给雀巢公司。2003年开始尝试原料出口,但是当时很多国家并不知道中国有咖啡。直到2007年,全球的咖啡期货交易市场上才出现中国的坐标。”中国咖啡于国际市场亮相的背后,是无数企业与农户为求发展的同频共振。

普洱咖啡以“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的独特风味被赞誉为“质量最好的咖啡”之一,被国际咖啡组织(ICO)认定为一类产品。“我们利用新技术实现咖啡豆产品的提质增效,提高咖啡豆一级产品产出率、品质和口味。”邓家录介绍,为打响“北归咖啡”品牌,摘果、清洗、发酵、干燥、脱壳、色选等每一个环节,公司严格按照程序,做到“科学、高效、高产、优质、生态、安全”。

北归庄园的小粒咖啡。人民网 覃心摄

如今的普洱,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咖啡主产区和咖啡贸易的主要集散地,被誉为“中国咖啡之都”。普洱咖啡有30余万亩获得雀巢4C认证、10万余亩获得星巴克CP认证、2.8万亩获得有机认证、2万余亩获得了雨林联盟认证。

国家咖啡重点实验室、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咖啡质量基础与产业服务)、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云南研究院等多家科研质检机构相继落户普洱,普洱成为全国集咖啡科研、教学、服务保障机构最集中的地方。

来一杯云南普洱的手冲咖啡

在当地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近十年后,退休的廖秀桂下定决心打造自己的咖啡基地。1997年2月14日,他拿着贷款在普洱市思茅区南岛河村租下了一片山坳荒地。那天夜里,儿子廖洪文跟爱人拍完婚纱照,风尘仆仆地从昆明赶回普洱,他说“这是一个浪漫的开始”。从那时起,廖秀桂一家人共同担起了这份事业。

为了追求品质,廖秀桂坚持生态、绿色、安全的种植理念。25年来,庄园内不曾用过化学除草剂,而是运用不同植物混交造林,形成一个有效防虫、保护水土的立体生态环境。“如果有虫害,基本使用人工捉虫的方式处理,捉到一只,奖励5角钱。”廖洪文笑着滑动平板电脑上的照片,给远道而来的游客讲述小凹子的故事。

“小凹子卖了15年的原料,这几年开始决心做自己的品牌。”廖洪文介绍。然而,国内的精品豆市场尚未充分打开,销量有限。几经探索,小凹子利用已有的300亩生态咖啡基地,结合咖啡科普、培训,走出了一条咖旅融合的经营之道。

老庄主廖秀桂为游客盛上手冲咖啡。人民网 覃心摄

“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是做商业豆起家,云南咖啡在不少人眼里是低档次的,一些精品咖啡店即便使用云南的豆子,也不会告诉顾客。事实上,我们出品的精品豆在国际上杯测能达到85分,这是非常高的分数了。”廖洪文对此有些感慨。向精品豆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当地的咖啡庄园、品牌已经探索多年,在对比和改良中不停地进步,以匠人之心提高咖啡豆的品质。

这样的尴尬随着电影《一点就到家》的热映而破冰。2020年是普洱咖啡的“破圈之年”,在“默默无闻”地生产大宗商品豆多年后,普洱咖啡迎来品牌蜕变、口碑大涨的时机。“原来云南有这么多咖啡种植基地,而且品质不差!”——这是不少观众的评价。越来越多游客到普洱探寻咖啡原产地,品味远山树林的味道。

走进小凹子咖啡庄园,过去近乎裸露在高海拔日晒下的土地早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林木葱郁,枝繁叶茂。半开放的吊脚楼咖啡厅与满山的咖啡树相守相望,客人只需支付40元钱,便能品尝9种不同风味的手冲咖啡,一边饮咖一边与同好者交流,深度体验咖啡文化。

小凹子咖啡庄园为顾客提供多种风味的咖啡。人民网 覃心摄

现在,小凹子咖啡庄园每月的平均游客量在2000人左右。“来云南普洱,一定要喝一杯手冲咖啡,品尝纯正的风味,享受微酸后的回甘……”廖秀桂希望能向每一位游客传递普洱咖啡的醇香。

因为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这里逐渐吸引了省外甚至国外的游客前来“打卡”,精品豆更是成为“抢手货”。廖秀桂笑盈盈地说:“我们可以根据每个人偏爱的口感做个性化定制,每年3吨的豆子都能卖掉。”

“我们希望通过文旅融合,延长咖啡的产业链,把更多产值留在本地。”邓家录表示。2021年10月,北归把咖啡店开进了庄园内,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咖啡种植、加工、炒制、晾晒、品尝的全过程。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北归注重拓宽产业链发展,投入1000万元打造年产500吨白酒、咖啡酒及果醋生产线建设,切实提升普洱咖啡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档次、品牌知名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多年来,普洱培育了爱伲、北归、漫崖等一批本土优势企业,引进雀巢、星巴克等国际咖啡巨头入驻;小凹子、爱伲、漫崖等咖啡庄园成为网红打卡地。为了助力普洱优质咖啡产品走出普洱、走向大市场,当地还举办普洱国际精品咖啡博览会、普洱咖啡生豆大赛等系列宣传活动。在近几届的云南省咖啡生豆大赛上,普洱咖啡企业参赛豆精品率达90%以上。

下一步,普洱将加快高稳产生态咖啡基地建设,着力培育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精准拓展目标消费市场、深入推进咖旅深度融合发展,把普洱建成全国最大的咖啡精深加工基地、咖啡物流贸易中心和世界优质咖啡原料基地,把普洱咖啡打造成为世界品牌、国家品牌、民族品牌。

(责编:覃心、叶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