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河池宜州举行
促进茧丝绸产业适应新格局 共建千亿丝绸产业集群
电商直播带货中。宁伊凡摄
12月10日,首届中国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河池丝绸产业投资峰会在宜州区举行。本次大会成果将对河池、广西乃至全国的茧丝绸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进茧丝绸产业适应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会指明了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会上,专家学者们的主旨演讲,深刻分析当前丝绸产业发展趋势,在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业态、塑造产业文化品牌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建议。河池市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吸收运用大会理论成果,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茧丝绸一二三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开创新时代河池茧丝绸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大会深化了地方与协会、高校的交流合作。河池市与中国丝绸协会、天津工业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河池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丝绸产业提供创新动力和智力支持。河池市将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以产业短板和共性关键问题为导向,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推动丝绸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让科技赋能丝绸全产业链更融通。
大会搭建了地方与企业对接合作的良好平台。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枢纽和丝绸产业优势集中区,随着茧丝绸产业园和轻纺城项目相继落户,河池丝绸产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河池市将结合当地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在蚕桑种业繁育、丝绸加工、桑蚕资源多元化应用等领域,与区内外的丝绸企业开展深度务实合作,共建千亿丝绸产业集群。
会上展出的丝绸产品。宁伊凡摄
茧丝绸业是广西的新兴优势特色产业,在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因素推动下,广西茧丝绸业实现了跨越发展,成为国内茧丝绸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据了解,2020年,广西拥有桑园298.21万亩,占全国桑园总面积的26%,蚕茧产量37.6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2.6%,连续16年稳居全国第一;全区桑蚕丝产量达1.9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5.9%,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坯绸产量1797万米,占全国总产量的4.7%,居全国第六;全区实现丝绸工业总产值近100亿元;广西全区共有规模以上丝绸加工企业93家,其中缫丝企业76家、缫丝丝织企业10家、丝织企业6家、家纺企业1家;全区自动缫丝机生产规模40万绪,剑杆丝织机610台。
通过近20年来的发展,广西缫丝生产整体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自动缫丝机普及率达100%,生丝质量普遍达到4A级,部分达到5A、6A级;目前,在河池、南宁、柳州、来宾、梧州、百色等地建立了丝绸工业园,产业链逐步延伸,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丝绸工业除蚕丝加工外,不少企业已逐步向蚕丝被、捻线、绢纺、织绸、服装、家纺等深加工领域和制药等综合利用方向拓展。
今年是“十四五”起步之年,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去年工信部等六部委出台了《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今年商务部又发布了《关于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文件都清晰地明确了“十四五”我国茧丝绸产业新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广西茧丝绸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广西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桑蚕茧、丝的生产基地,广西茧丝绸产业在全国“东桑西移”发展格局中独树一帜的地位日益凸显。未来,广西茧丝绸产业将以推进桑蚕业基地化发展和丝绸工业链延伸为发展重点。
一是推进桑蚕业基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原料茧质量。重点建设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蚕桑优势产区,积极推进河池、南宁、来宾、柳州、百色五个重点市发展,推动科学化、标准化种养,机械化、省力化桑蚕种养先进实用技术普及,形成一批规模化、集约化、农场化、工厂化优质蚕茧原料基地。
二是加快丝绸工业产业链延伸发展,重点培育一批织绸、印染深加工企业,重点突破广西丝绸印染加工环节空白的状况,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河池、梧州、桂林、玉林、贵港、来宾等地建立纺织、服装、丝绸工业园,积极推进河池“中国丝绸新都”集群建设,通过练白、印染能力的形成,发展丝绸服装家纺生产,促进丝绸工业与大纺织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宁伊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