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活化石”资源冷杉全球首次实现野外回归

【查看原图】

 

资源冷杉。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供图

资源冷杉结的球果。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供图

人民网资源4月1日电 3月31日上午,“植物活化石”资源冷杉全球首次野外回归(第一期)活动在广西银竹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江保护站举行。80株由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在银竹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培育的6年生和3年生苗木实现野外回归。

资源冷杉(Abies ziyuanensis),是我国南方著名的孑遗濒危植物,1977年首先发现于广西资源县并因此命名,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少,生境脆弱,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I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种(CR)、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种(EN),1998年在IUCN颁布的“针叶树行动计划”中列为全球重点保护的旗舰树种,是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标志性树种,其濒危与受保护状况受到国内外的重要关注。资源冷杉属于环境敏感型树种,是第四纪冰川在我国南方周期性进退的“活证据”,也是探索全球气候周期性变化的重要实验材料。由于人为干扰及树种自身特性等原因,资源冷杉野外种群出现快速衰退的现象,急需开展拯救性保护工作。

资源冷杉野外回归启动仪式现场。人民网 王勇摄

工作人员栽种资源冷杉幼苗。人民网 王勇摄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资源冷杉保护工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的推动下,桂林市林业主管部门联合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银竹老山资源冷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县林业局、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全州县林业局等单位,积极开展资源冷杉监测和保护工作,对资源冷杉的资源分布、群落演替、种群衰退机制、繁殖生物学特性、种子败育机理、人工授粉育种以及种苗培育等开展了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资源冷杉研究团队负责人胡兴华博士介绍,前期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人为干扰和资源冷杉的生物学特征(如生长缓慢、种子败育率高)是导致资源冷杉种群快速衰退的主要因素,而人为干扰与特殊的生物学特征又是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根据前期研究已查明资源冷杉种子严重败育的机理,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冷杉研究团队攻关发明了资源冷杉授粉育种技术,在银竹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培育出了资源冷杉种苗,为实施资源冷杉保护工程奠定了科学依据与技术储备。希望通过10到20年的努力,推动资源冷杉逐步脱离极度濒危状况。

工作人员给刚种下的资源冷杉幼苗浇水。人民网 王勇摄

新栽种的资源冷杉幼苗。人民网 王勇摄

“濒危物种的野外回归是其保护工作的标志性环节,是增加濒危物种野外个体数量,推动其种群大小有效恢复的必经途径,说明其保护、繁育与研究到达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野生职务保护协会常务理事齐耀东博士说,资源冷杉对于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的维持,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次资源冷杉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第一次野外回归,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资源冷杉授粉育种。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供图

目前,广西以广西植物研究所现有科研技术和人才队伍为依托,在广西植物研究所建设了资源冷杉繁殖体离体保存库,在银竹老山资源冷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建设了资源冷杉种苗繁育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加强资源冷杉授粉育种工作,批量培育资源冷杉种苗,按计划开展资源冷杉野外回归种植。同时,还建设野外实验观测站,对资源冷杉回归引种、生长发育、种群动态、群落演替和造林利用等开展长期观测和科学实验,并建立资源冷杉野外植株大数据库,对现存植株定期开展巡护和观测,保障植株健康生长。

一年生的资源冷杉幼苗。人民网 王勇摄

六年生的资源冷杉幼苗。人民网 王勇摄

据悉,预计到2030年,广西将完成资源冷杉种苗野外回归种植1.2万株以上,野外健康个体数量达到1万株以上,冷杉种群恢复到稳定增长状态。(王勇、张雷)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2021年04月01日12:16
分享到:
(责编:王勇、黄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