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探索创新推动贫困残疾人脱贫

2021年01月26日16:47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截至2019年12月,北海市有贫困残疾人4805户6166人,其中享受低保兜底的重度残疾人2254户2637人。全市建档立卡未脱贫户589户,其中贫困残疾人309户,占总户数一半以上。北海市大力开展集中托养扶贫、托管康复服务、爱心扶贫车间等一系列措施,推进贫困残疾人照护、托养和就业工作,实现了残疾人脱贫、帮困解困全覆盖,为残疾人和全市人民一起进入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出台政策措施,为解决残疾人脱贫提供保障

高度重视贫困重度残疾人这一重点人群的脱贫工作,在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试点基础上,2019年3月,出台《北海市脱贫攻坚兜底集中托养工作方案》,率先在广西第一个出台集中托养兜底脱贫工作方案的地级市。同时,在2019年11 月新设立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定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成为广西目前唯一一个成立托养机构的地级市,为残疾人托养照护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加大财政支持,为残疾人脱贫兜底打下坚实基础

多渠道筹措落实资金,确保各项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政策的落实。2019年,为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共计2677万元;2020年起,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提高至120元每人每月。2019年市县财政筹集2172万元,全面解决了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扶贫、精神残疾人集中托养康复基地、爱心“5+1”扶贫车间、市级残疾人托养中心等四种残疾人照护模式的建设、配套及运营费用。从2020年起,每年约300万元的运营费用全部由政府兜底解决,为残疾人脱贫兜底打下了坚实基础。

推进试点扩面,实现贫困重度残疾人脱贫全覆盖

率先实施集中供养,探索落实保障性兜底扶贫新路径。实行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办法,积极探索各类别贫困重度残疾人脱贫模式,解决贫困重度残疾人脱贫问题。一是建立贫困重度智力、肢体残疾人托养扶贫示范基地。基地以乡镇为依托,采取“一护二”(即一个健全人护理2名重度残疾人)模式,提供托养、康复、就业脱贫一体的24小时照料服务,入托的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及聘请从事护理工作贫困户实现了高质量脱贫。在此基础上,2019-2020年投入12898万元新建(改建)9个、总床位950张的脱贫攻坚兜底集中托养机构,面向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失能、半失能人员和特困供养对象开展集中供养(托养)工作。二是采取“残联+医院”的模式,实施贫困重度精神残疾人集中照护、治疗、康复、扶贫为四位一体的扶贫创新模式,入托的人员建档立卡户和城镇低保户占92 %以上,有效地解决了贫困精神残疾人家庭、医院两头被关,难以融入社会的困境。三是建立北海市残疾人托养中心。面向全市残疾人提供集残疾人托养、康复训练、辅助性就业、文体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示范带动全市残疾人照护工作的全面发展。以铁山港区秋风塘村的市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示范基地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为标志,全面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供养工作。制定出台《北海市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扶贫示范基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系列配套文件,按照“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计划用两年时间投资1.1亿元建设8个集中托养中心,采取护理、康复、就业一体的管理模式,破解了重度残疾人的脱贫难题,率先探索走出了一条兜底保障扶贫的新路径。中国残联、扶贫、民政三部充分肯定了这种模式,北海市分别在2019年12月11日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等举办的 “残疾人脱贫攻坚论坛”和3月31日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共同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加大建档立卡残疾人参保力度,全力实施兜底保障

加大参保力度,确保应保尽保。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55288人,参保率达100%。发放慢病卡5482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费用报销94.23%,门诊慢病医疗费用报销85.76%。家庭医生服务约率为99.96%,一系列数据的实现,是贫困残疾人口康复的重要保障。

创新益贫措施,探索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脱贫新模式

近年来,北海市大胆创新,以社区为依托,建立了融合残疾人托养、日间照料、康复、就业为一体的辅助性就业爱心“4+1”服务品牌。进一步创新带贫益贫模式,在海城区、铁山港区开展辅助性就业扶贫创新试点,在贫困发生率相对集中的社区建立“扶贫+日间照料+按比例就业+托养+康复”的“5+1”扶贫车间,有效地实现贫困残疾人在家门口通过辅助性就业实现了脱贫。全力以赴地推进集中托养扶贫全覆盖,精神残疾人托管康复加规模,爱心“5+1”扶贫车间增范围,补齐残疾人脱贫攻坚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供稿单位:北海市扶贫和水库移民工作局)

(责编:庞冠华、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