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龙头 补链条 聚集群

南宁经开区推进“三企入桂”积蓄新动能

2020年12月29日11:18  来源:南宁日报
 
原标题:南宁经开区推进“三企入桂”积蓄新动能

1—11月,南宁经开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预计全年同比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15%,预计全年同比增长10.5%;财政收入完成43.27亿元,同比增长5.54%,预计全年完成46.79亿元,同比增长6%;实际到位资金完成137.13亿元,同比增长19.4%,预计全年完成139.3亿元,同比增长11.33%;商务部口径直接利用外资完成4250万美元,同比增长20.91%,预计全年完成6000万美元,同比增长70.70%;1—10月,招财引税完成1.5亿元,完成年度任务1.8亿元的83.3%。

1—11月完成“产业大招商”签约项目共54个,产业涵盖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材料、清洁能源等,项目总投资达224.5亿元。1—11月完成“三企入桂”签约项目28个,总投资315.42亿元,其中央企2个,总投资145.4亿元;民企14个,总投资60.725亿元;湾企12个,总投资109.295亿元。

这样一组数据,勾勒出南宁经开区招商引资硕果累累的景象。

招商引资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12月14日,南宁经开区举行“强龙头、补链条,开展‘三企入桂’精准招商”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南宁经开区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突出抓好“三企入桂”和产业大招商重点活动,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实效,优化投资服务,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迈进。

成效突出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盘点今年以来南宁经开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是最鲜明的亮色。

电子信息产业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南宁经开区集聚了瑞声科技南宁产业园项目等30个电子信息项目,涵盖了智能终端、手机零部件、液晶显示贴片、芯片封装等产业内容,这批项目全部达产后年预计可新增产值400亿元以上,经开区实现了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突破和累积。

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明显。截至2020年11月,南宁经开区已引进落户生物医药企业426家,其中工业企业38家(含医药及医疗器械设备生产企业)、检验检测等医疗服务企业18家、批发零售业企业370家(含医药及医疗器械设备流通企业),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

临空产业迅速发展。在空港经济区集中力量规划开辟了约3000亩的产业起步区,引进了唯品会、顺丰、中国邮政、宇培、夸特纳斯等临空产业项目,推动吴圩空港经济区加快发展。

总部经济逐步增强。引进了华润城市发展基金项目、广西北部湾厚润德基金管理中心等项目进驻。

“我们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龙头企业招商。近两年来,引进的企业中已有近20家成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一步提高项目质量。”南宁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何尚汉说。比如表现突出的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1—11月完成工业总产值54.96亿元,同比增长43.85%,拉动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98个百分点。

精准发力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如此突出成效,得益于南宁经开区始终坚持精准招商不松劲。

充分抓住自治区“央企入桂”“民企入桂”“湾企入桂”活动这一重大契机,以“三企入桂”作为全年招商引资工作的中心和重点,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精准对接一批企业、参与一批集中推介和系列专题推介、签约一批项目、开(竣)工一批项目、整合出台一批政策,着力促成央企、湾企、民企在南宁经开区新投资或扩大投资。

主动“出击”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成立重点产业招商小组,开展产业招商,多渠道拓展投资目标。1—11月,南宁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7次,招商部门共牵头开展招商活动43次,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招商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推介活动,促进主导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集聚。引进了总投资100亿元的广西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一体化项目和总投资40亿元的瑞声科技微机电半导体封装及声学项目,重大项目招商取得新突破。

围绕重点产业开展大招商,依托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瞄准大企业、盯紧大项目,精准发力、久久为功,集聚了瑞声、龙旗、顺丰、百会药业、葫芦娃药业、一力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

“我们通过加强产业研究,及时收集重点产业相关信息,不断完善和更新客商与项目信息库,并针对重点产业制作招商强链补链图,实现招商工作‘按图索骥’,精准到位。”南宁经开区招商局局长何卿源说,南宁经开区还抓好落户项目的延伸招商,加强与重点客商的联系和沟通,了解重点客商“朋友圈”投资意向,形成“一点突破,多点对接”“引来一个,带动一串”的倍增效应。

优化服务 提升招商引资“温度”

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在哪建。南宁经开区全力抓好招商政策、服务质量等软环境建设,擦亮“营商环境”这块金字招牌,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让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让企业拥有评判主动权。9月2日,南宁经开区重磅推出《南宁经开区“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南宁经开区“还权于企”工作考评实施方案》。其中,“还权于企”让企业成为营商环境的评价主体,让“企业说了算”,倒逼干部职工持续改善服务、提升工作效率。

出台扶持政策。先后出台了发展产业集聚办法、鼓励和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若干措施、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等扶持政策,优化园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政策环境。针对今年出现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南宁经开区在调研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基础上,及时出台物流、招工、恢复和加大生产等方面的专项政策措施,助力助推园区企业发展。今年,南宁经开区还成立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投向供应链金融,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推进“妈妈式服务”品牌。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竿子插到底”的“四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多次率队深入到辖区重大项目调研、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规划、资金、用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推进项目建设。

深化招商机制体制创新。深化招商机构改革,成立了招商服务公司,确保企业在公司注册、项目审批、政策申报等方面享受到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专人跟进对接,强化对重点项目的跟踪和协调服务,促进项目加快落地,切实提高签约项目开工率,促进项目尽早达产达效。

深化改革 行政审批提速增效

4月21日,《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购地工业、物流仓储项目代办审批服务实施方案》出台,通过管委会向南宁经开区国有平台公司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辖区购地工业、物流仓储项目业主提供代办审批服务。南宁宇培仓储有限公司是第一家享受代办服务的企业,项目从立项到发放施工许可的三个审批阶段仅用时2个工作日。

这是南宁经开区坚持先行先试,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南宁经开区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盯牢行政审批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集成出台了一批硬招实招,进一步提高服务质效。

探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让企业和群众感受“云上”办事带来的便捷。自2020年5月至10月,开设“审批课堂”10次,线上培训申请人如何在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期间,办理食品经营许可事项约900件,网上申办率达100%;探索制定了依职权注销食品经营许可工作流程,针对无法联系到原经营者的情况,设计了两个公告程序依法清理“僵尸证”,助力企业生产经营;对接南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借助其交易平台大数据分析系统,不断提升和拓展交易服务及监管功能,有效打击招标采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在南宁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帮办服务区,指导办事企业和群众登录线上渠道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提升经开区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的办理率和便利度;试行“视频核查”,使食品经营许可申请办结时限压缩40%以上,由10个工作日缩减为6个工作日,逐步实现“不见面”审批。

紧盯目标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产业招商引资亮点纷呈,知名商企纷至沓来,南宁经开区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活水”。那么,该如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增强发展后劲?

抓好三大产业发展,带动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项目,重点推进瑞声科技南宁产业园项目等30个电子信息项目,带动引进电子信息生产项目,在数量、质量上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解释协调好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带动引进更多的医药产业项目落户经开区,加快构成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主导产业为载体,重点引金规模大、效益好、产业带动强的项目。

“我们要变疫情危机为发展先机,加大对医疗检测设备、IVD、诊断试剂行业、疫苗、医用耗材等招商力度,促成一批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项目签约落地。”南宁市经开招商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积极对接一批重点目标项目,加快推进一批在谈湾企项目签约。

同时,进一步强化项目签约后的跟踪服务,推动思迈生物医用口罩、医用胶片生产项目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紧盯建设项目促投产,促进岚煜生物主动式微流控仪器、体外诊断试剂盒研发及生产项目,仁士康药业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及保健品、养生类食品生产项目等项目尽快竣工投产积极服务企业,加快推进亮峰科技智能配电网设备研发与生产项目、良品电力设备电力铁塔及铁附件生产项目等项目,争取项目尽快入规,新增一批规模工业企业。

百舸争流,扬势谋远。以大招商推动大发展,强劲的招商引资大潮正催生南宁经开区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记者杨静 通讯员陈羽)

(责编:陈露露、李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