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以智扶贫”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2020年10月14日15:57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近年来,广西科技大学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等智力优势,不断深化“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办学特色,以“四个做好”为抓手,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2020年8月,学校获批柳州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广西科技大学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000名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学校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一是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广泛开展壮乡“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统战文化进校园”等系列主题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良好宣传氛围,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网络,学生在每一个培养环节、每一个时间和空间都能得到全面良好熏陶。全力推进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目前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占比学生党员18.18%。二是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怀与帮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师生生活风俗习惯,设置民族特色饮食专窗;加强与各族学生的交流,沟通思想,落实奖、助、勤、贷和就业帮扶等资助政策,走访慰问、关心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在情理交融中促进各族师生团结友爱、互助共学。三是教育广大毕业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引导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建功立业。近5年来,学校共有60名毕业生参加“西部志愿者”项目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

做好定点帮扶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学校发挥教育、人才、科研、医疗、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柳州市融安县定点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产业扶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学校+定点贫困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联动助推的扶贫新模式,在校内设立帮扶村农副产品销售点,组织广大教职工参与消费扶贫活动,销售林下土鸡、构香鸭、融安金桔、沃柑、金丝皇菊等农副产品,解决帮扶村农副产品销售问题。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与潭头乡卫生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向乡村医务人员传授先进医疗技术,让贫困地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并多次与医学部组织医疗人员到少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村开展义诊等送医上门活动,惠及约2200人次的贫困群众。学校各项扶贫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定点帮扶村贫困户收入逐步增加,贫困发生率逐步降低。2020年6月,广西科技大学作为融安县定点帮扶单位,获自治区通报表扬。

做好校地“产学研用”合作推动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一是依托校地合作项目发掘资源优势,促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学校与柳州市联合申报农业农村部项目,获批建设广西首个“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区域中心”。组织相关专家指导贫困村以“校村共建、村民互助”的形式建立“贫困户互助养殖生产组”,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帮助实现贫困户集体增收致富。二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如学校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为融水苗族自治县制定了民族文化传承暨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培训方案,并选派专业教师多次到融水县为其各部门骨干人员开展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歌舞文化及民风民俗方面的培训,为融水苗族自治县打造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共同保护与传承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学校设立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和“苗锦文化研究与展示中心”,积极开展与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致力于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事业。学校在柳州市柳城县、融水县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民族创新设计的实践平台,开展“非遗进课堂”“非遗文化节”“非遗文化展示”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保护传承传统优秀民族文化。

做好大学生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学校每年组织大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每年确保20万元以上经费支持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社区服务和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培育的需求,实现“学校+政府+社会”三位联动,探索“大学生挂职+专业实习+专题调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长效服务新模式,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脱贫攻坚青春建功”行动,开展了乡村旅游项目策划、电商平台建设帮扶、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消防安全教育项目、村屯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培训、特殊群体帮扶项目、医疗义诊、免费电器维修、美化乡村艺术涂鸦等实践服务活动,以科技和智力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共计18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陈云芳)

(责编:李敏军、许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