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极度贫困村的“蜕变”

——广西大化县雅龙乡弄往村脱贫攻坚掠影

2020年09月13日11:40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弄往村,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河池西南部的大石山区腹地,距大化县城直线距离仅42公里,沿着弯弯曲曲的乡村道路开车进村,却要走83公里、用时150分钟。交通不便、山多地少、多石缺水等恶劣自然条件,让这个村的群众长期处于极度贫困之中。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经过区市县乡村五级干部群众5年多的巨大努力,贫困发生率呈直线下降趋势,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在补齐短板上发力,集中火力攻坚

如何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自治区做出挂牌突击支援、限时脱贫摘帽的决定后,广西物资集团闻令而动,联合所有后盾单位,和该村干部群众一起聚焦弄往村脱贫摘帽短板,把贫困户的安全住房、饮水保障和产业扶持作为“主攻方向”,多渠道扶持发展种植养殖产业,集中火力抢时间、抓进度。半年多来,物资集团投入帮扶资金76万元用于解决短板问题,截至6月30日,住房保障和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全部完工,5个养殖场均已投入使用;8月26日,新建饲料加工车间完工,为今年脱贫摘帽补齐了短板。

在兜住底线上发力,民生显著改善

要想富,先修路。弄往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用5年多的时间,以政府立项出资、群众投工投劳、帮扶单位支持等多种形式,在大山沟里打通了通往外界的水泥硬化公路,10 户以上自然屯全部通了公路,合计里程达到了14公里。村部实现网络信号全覆盖,所有自然屯接通电。

为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各有关部门近两年先后筹集资金271.5万元用于水柜建设,弄往村干部群众投工投劳,建成家庭水柜80个、大型集中供水水柜3座、饮水提升工程1处、产业水柜4座,总容量达到8400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安全饮水用水问题。

要乐业,先安居。到2018年底,弄往村还有37户特别困难群众住房不达标。为此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组成突击队,分组分片包干,逐户制定攻坚计划,明确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做到思想动员和解决实际困难同步推进。通过两轮“百日攻坚”行动,共筹集资金185万元,新(扩)建住房4440平方米,彻底解决了37户225人的住房问题,让困难群众的住房面积达标、安全达标。同时,村“两委”办公楼及公共设施、村小学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村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适龄儿童实现了100%入学。

在发展产业上发力,筑牢增收根基

要让群众有收入,发展产业是关键,弄往村的干部群众决心在产业上实现突破。在大石山区搞养殖相对较合适。不懂技术,工作队联系县里的技术人员进村开展培训,组织村民到附近养殖场参观学习;没有场地,干部群众自己动手垦荒平地、建房搭棚;没有种苗,请后盾单位帮忙联系购买。在资金方面,后盾帮扶单位纷纷伸出援手,共筹集资金159万元,先后建起了养鸡场2个、养牛场2个、养羊场1个,总面积达到了2694平方米,养殖规模达到存栏9000羽鸡、108头牛,养殖母羊240只,年产羔羊900只。目前,养殖业在该村已带动162户贫困户加入养殖队伍,每年可实现产值达190多万元,贫困户每户加上奖补至少可获得4950元收入。2019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1万元,2020年有望继续增长,全村产业覆盖率提高到了100%,。

在绿色发展上发力,生态反哺脱贫

生活要改善,产业要发展,生态要守护,弄往村的干部群众自觉践行生态理念,在绿色发展上做起了文章。过去村民爱把玉米杆烧掉扔掉,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在工作队的指导下,村里决定建设青贮饲料加工厂。这一项目得到了帮扶单位的高度认可,很快筹集到资金30万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就建成投产,每年可向农户收购玉米桔杆、牧草500吨,按每吨240元计算,可为农户创收12万元;可解决两个肉牛养殖场及一个湖羊养殖场每年冬季约5个月的青贮饲料短缺问题,每吨草料约能为养殖业节约100元的成本,每年可节约成本5万元;可安排贫困劳动力6人就近就业。

交通便利了,产业发展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对资源的需求就多了,如何保护好生态资源?村“两委”也有自己的举措:安排了5个护林员公益岗位,明确护林任务,定期巡检保护,确保林木安全;安排了13个保洁员,每天对生活垃圾、养殖排泄物进行清运,确保环境优美;安排了12个道路养护员,定期对道路进行巡检养护,确保道路顺畅;安排了5个水柜养护员,定期对水柜进行清理养护,确保水柜正常使用、水质可靠……

随着这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全村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群众生活距离小康更近了。(漆辉、黄齐治)

(责编:沈泉池、庞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