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中标杆到“技术达人”

——记柳州供电段技术员姜新松

2020年08月02日22:48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姜新松对接触网设备进行检修。柳州供电段供图
姜新松对接触网设备进行检修。柳州供电段供图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供电段柳州供电三车间技术员姜新松,虽然退伍已经17年,但是在工作生活中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总是透出着军人特有的气质。在部队时,他政治思想过硬、军事素质优良,由义务兵转为一级士官。退伍来到铁路工作,他苦心专研业务,战高温、抗严寒,保障接触网供电安全,成为铁路运输安全的安全卫士。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与英国作家格拉德威尔表述“一万小时定律”一样,姜新松从铁路“小白”变身为“防雷达人”的成长经历漫长且艰辛。

2003年底,姜新松从部队退伍到铁路工作,由于身份与岗位的转变,刚开始姜新松有些许不适应,但他没有灰心丧气,不懂理论知识他就找来《安规》《检规》等业务书籍恶补。“姜新松来我这领取笔和笔记本的次数特别多,起初,我以为他浪费办公用品,一次偶然的看到他书上、本子上工工整整的阅读笔记,我才知道他是认真的人。”车间材料管理员韦业鹏说。

“以前当兵的时候搞拉练,一跑就是十几公里,干了电力工对设备不熟悉,我就背着包每天往线路所上跑。”姜新松记得,那个每天陪他翻山越岭的背包有15公斤,里面放着扳手砍刀等工具,走线路的同时还把设备维护一下,把侵限的杂草砍一砍。久而久之,他把管内的设备了然于心,只要说出电杆号他都能说出对应的公里标。

十年磨一剑。2013年,姜新松当上了来宾北接触网工区工长,这代表他已经从铁路“小白”转变为技术“达人”,但是挑战也随之而来。姜新松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防雷。

广西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现西北向东南倾斜。来宾地区的山地、丘陵占总体地貌较多,所以雷雨天气频繁。前些年,每到雷雨季节,接触网馈线跳闸、绝缘子被击穿现象时有发生。

“我在来宾工区当工长的时候,一些防雷技术还不成熟。有时候一场雷雨天气就能把五六个绝缘配件击穿。既影响行车安全,又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维修。”姜新松回忆起曾经的工作困境说。

为了降低雷击对设备的影响,姜新松组织成立专项攻关小组,对历年来雷击故障的形成原因进行讨论分析,他发明了“7字型”避雷设备,并制定加装避雷线的方案。得到上级部门的同意后,姜新松带着同事们,连续通宵16天,完成了来宾北工区5.5公里的避雷线试验段安装改造。从此以后,改造过的线路没有发生1次因雷击造成接触网馈线跳闸故障。

由于效果显著,姜新松发明的“7字型”避雷设备,以及加装避雷线的经验做法,在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1880公里高铁线路上推广运用。

姜新松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他还乐于分享经验,教书育人。他深知一个团队的优秀,远比一个人优秀要有价值。

2019年底,姜新松调到柳州供电三车间任技术员。柳州供电三车间管辖接触网146公里,另外有5座牵引变电站;车间共有干部职工79人,平均年龄33岁,青年职工达到80%左右。管辖线路长、设备多,职工队伍年轻,思想动态活跃。面对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难题,姜新松想出妙招。

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有进步就能得奖励,得到奖励又能促使大家积极工作。姜新松按照这个工作思路打开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局面。他创造“竞赛+建家”的模式,每周1次技术问答、每月1次技能比武,设立积分评优机制,将每次活动比赛成绩相应折算成分数,在月末评出“学技练功”明星,给予表彰奖励,极大提高了职工的参与热情。

“姜哥在工作中对我要求非常严格,但在生活上又是和蔼可亲的,有时候真让人不适应。”该段供电技术科王向阳说。

“当好带头人、把好设备关、练好真本领、管好小班子、带好突击队、建好家文化”姜新松总结出一套“六好工作法”,在他的努力带动下,车间走出了3名技术能手,6名工班长,5名高级技师,为全段输送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

在部队时,姜新松是优秀士兵。到铁路工作后,陆续获得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全路优秀共产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王勇、景飞飞、张海鑫)

(责编:王勇、许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