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区“五强化”规避扶贫产业“五风险”

2020年07月31日10:24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近年来,防城港市港口区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为避免农户因自然因素、动物疫病等灾害影响而遭受损失,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通过“五强化”规避扶贫产业“五风险”提升产业扶贫质量。

强化扶贫产业选择评估,防范项目选择风险

一是选准选好特色产业。2020年,港口区根据多数贫困户发展的产业,坚持以市场规律为导向、以尊重群众意愿为根本,加大对全区产业种类进行科学论证,适时调整区级“5+2” 特色产业,贫困户发展产业意愿不断提升,实现“5+2”得出“5×2”效益。截止到目前,全区产业覆盖率达98.08%。

二是规范产业项目库管理。坚持“经济效益优先”原则,选取群众最期盼、最符合区情、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经评估预期扶贫效果好的产业进入项目库,用财政扶贫资金予以保障,确保产业项目谋划精准、受益精准。兑现以奖代补产业政策,实现了“小项目”撬动“大产业”,培育出年产值超亿元的大蚝产业、超千万元的地方特色品种(光坡鸡、鼎鲜鸭)产业,形成了大蚝、地方特色品种(光坡鸡、鼎鲜鸭)规模发展,其它产业有序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是打造扶贫产业品牌。港口区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通过建设“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企社共建”三方共同参与的“扶贫车间”,着力打造扶贫产业品牌。如该区名燕种养专业合作社“鼎鲜鸭”养殖示范基地以“五统合一”(统一供苗供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回收、统一宰杀、统一冷链配送)的经营管理模式,打造生态、优质、健康的“鼎鲜鸭”养殖扶贫产品品牌。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合作社订单持续增多,深圳农锦源农业公司希望月供10万羽,深圳优优农产品科技公司每月也“要吃” 掉6万羽。“鼎鲜鸭”扶贫产业品牌实现了“品牌撬动产业、产业引领农户”的良性发展,避免了过去农户盲目选择产业、单打独斗发展产业困境,预计可为养殖贫困户年均增收8000元左右。

强化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防范自然灾害风险

一是突出抱团发展模式。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把分散养殖贫困户串联起来发展产业并直接参与到市场经营中来,实现“小农户”直通“大市场”转变。每个脱贫村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村贫困户,全区累计有9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162户贫困户获得产业收入,抱团发展提升贫困户发展产业抗风险能力。

二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对产业扶贫中各类风险特别是自然因素、市场波动等风险,以优先保护贫困农户利益为目的,建立了“部门牵头、保险分担、农户收益”的产业发展保障制度。今年计划为自主发展区级“5+2”特色产业818户的建档立卡户统一参加“扶贫保”种植养殖扶贫保险,积极构建风险分担机制,最大程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让广大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吃上“定心丸”。

三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利用村委气象显示屏、农村大喇叭、手机短信等载体做好气候趋势预测发布、气象灾害监测发布等信息服务工作,让群众第一时间知道气象信息、第一时间采取防范措施,提高种养业应对自然灾害有效性。

强化产业科技服务保障,防范技术短板风险

一是加强科技指导服务。发挥港口区特色产业专家服务团的作用,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对生产技术的需求,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如备耕、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多发期等),专家技术人员及时到村中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和信息服务,帮扶指导到田到户,引导农户科学发展产业、健康发展产业。

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区级“5+2”、贫困村“3+1”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培训,今年累计举办7期培训约214人次。通过开展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培训,贫困群众了解、掌握1-2门实用种养技术,群众发展扶贫特色产业积极性不断增强,实现了之前不愿发展产业、不敢发展产业到现在积极发展产业、主动发展产业的巨大转变,区级、村级特色养殖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直通车。

三是建立产业指导员制度。每个脱贫村每个“3+1”特色产业均设置1名产业发展指导员,每个行政村设置至少1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全区共有产业发展指导员57人。实行定期走访制度,强化到田间地头,种养殖现场手把手、面对面地为贫困户做好产业政策宣传、落实产业奖补政策和开展产业技术指导等工作,解决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今年累计开展指导帮扶工作979户次,提升贫困户发展产业成功率。

强化扶贫产品产销对接,防范市场滞销风险

一是开展企业订单扶贫。强化龙头企业消费扶贫带动产业,推动辖区盛隆、钢铁、核电等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向农产品经销商、合作社下单购买农副产品,发展订单农业。在5月26日港口区扶贫车间座谈会上,就有28家企业现场与农产品经销商、合作社签订购买协议,全年订单额21.76 万元。

二是开展产销对接活动。依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做好本区域内和跨区域的产销对接,及时提供相关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先后12次组织辖区经营主体赴广西区内外参与电商平台现场推介会。开展农产品进企业、进机关、进商超等,积极推动工会会员参与消费扶贫,引导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经费消费扶贫产品,积极助力脱贫攻坚。

三是举办网上直播带货。积极开展网络消费扶贫,通过扶贫频道、专区、直播带货等多种渠道,共建了38个农村电商服务点,拓宽滞销农产品销路。如5月26日,港口区在沙港社区名燕种养专业合作社举办了港口区工会暨港口区脱贫攻坚“消费扶贫月”直播带货活动,直播推介本地海红米、海鸭蛋、五黑鸡蛋、蜂蜜、光坡鸡等特色扶贫农业特色产品。据统计,销售扶贫农产品30.96万元,实现农副产品有产量、不滞销、促增收。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一是树牢生态底线思维。增强产业扶贫参与主体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生态乡村旅游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互利共赢。如港口区大龙口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发展林下养殖产业,年出栏1万头生猪的生态养猪场2019年净赚2000多万元,成为村里产业支柱后又反哺乡村旅游发展,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形成了生态乡村休闲旅游、特色养殖、连片水果种植助力脱贫攻坚发展局面。通过飞地模式吸引相邻脱贫村栏冲村贫困户入股种植业,年底每股最少有1000多元分红。

二是建设扶贫产业田园综合体。按照“立足大工业园区后花园、服务城市、依靠科技、富民强村”的城郊型农业发展思路,2019年脱贫村栏冲村实施“生态为基、文化为脉、产业为骨、设施为底”的山口农文旅田园产业扶贫示范区建设,按照“一年初步见成效、二年初具规模、三年基本建成”工作目标,规划建设有机无公害种养区、国际高端体育休闲区、乡土特色食宿服务区、全方位立体展示接待区等。2019年带动12户贫困户种植海红米152亩,建成了海红米加工厂,向市场推出了海红米扶贫产品。计划在完善农业特色种养、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基础上,打造集观光旅游、农事体验休闲、体育健身、农耕文创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农文旅综合体。

三是扶持经济、生态“双赢”产业。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立体养殖模式,重点发展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项目。港口区鑫润养殖公司在光坡镇建成了广西首个海水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将现代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了光伏大棚‘夏可降温、冬可保温’的优势,实现了工厂化温控养殖,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对虾养殖由原来的1年2造增加到4造,亩产能达10000斤,比普通养殖增加8到10倍以上的经济效益;光伏发电年产值可达9000万元以上,减少排放7.8万吨二氧化碳,开创了水下养殖和水上发电的双赢产业发展新模式。(吴宇 、陈澍蓝)

(责编:周雨乐、庞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