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

——记山西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孙晓燕

2020年07月27日08:43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孙晓燕每次给学生上完课,感觉最惬意的就是在回县城的路上可以趴在公交车窗口向外看风景: 天是水蓝色,时不时还有几朵白云飘过。远处小小的山丘层峦叠嶂,一片葱翠。望着沿途的风景,孙晓燕与西林“本地人”的故事历历如在在目。“捧着一颗心来”,以心换心,心心相印。这是孙晓燕认识西林的第三个年头,她认真倾听西林的故事,倾听属于孩子们的心声。

一年西林人 终身西林情

2018年7月,孙晓燕作为山西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与其它5位小伙伴共同服务于西林县民族高级中学。刚入高中的孩子,虽有家在县城,但大部分来自于周边乡镇,由于求学路途遥远,远离父母好友来到新的环境,孩子们显得更为拘谨。看着他们小心翼翼的表情,孙晓燕想办法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随着,《我把故事讲给你听》、《向阳生长》、《认识你们,好幸运》等主题班会的开展,孩子们通过孙晓燕讲述的属于他们的故事,紧闭的心扉慢慢打开。

初站民高讲台,孙晓燕有些许紧张,但是,抬头看着学生们求知若渴的清澈眼神,让她褪去了紧张。她暗暗告诉自己:定将倾我所学,尽我所能。此后,无论风吹日晒还是雨淋,孩子们奔跑的身影和孙晓燕总能按时出现在学习操场上。每次训练结束后,孩子们喜欢躺在操场上大声放肆歌唱《追梦赤子心》,这个时候,孙晓燕会陪着他们谈天说地,听他们诉说日常,会告诉他们奋斗的人生是多么美好;不负青春不负梦想是多么惹人羡慕;还会告诉他们:喜欢和他们待在一起的每分每秒,虽然有时候会被气到哭笑不得,但总有小感动小惊喜。有时候,学生会到孙晓燕的办公室,低着头将眼泪埋住,轻声问:老师,可以和你聊聊吗?有时候,在日常训练、生活中发现孩子们情绪低落时,孙晓燕会悄悄与他们创建聊天的小契机,听他们的故事,学生们从不愿意表达到愿意探讨,共同解决,他们笑了,孙晓燕的心暖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年的时间悄然而逝,孙晓燕与孩子们分别的日子总是充满了不舍。在她嗓子发炎时,在她发烧上课时,遇到炎热天气时,孙晓燕总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关心与安慰。有的时候,还会有一张小纸条,上边写着:老师,你爱我们的同时,我们也爱着你啊;老师,我们一起努力等话语,得到他们的信任与喜爱,孙晓燕觉得无比开心。一场精心设计的晚会,一本厚厚自编的手册,一箱又一箱的信件成为孙晓燕最珍贵的宝藏。回到山西,拆开孩子们写的信,信中写到:老师,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没有你的日子,很舍不得你,但我们也知道,你有美好的前途,我们不能那么自私的把你留住,所以,我们会不断努力!

疫情下的担当 奋起直追的梦想

2020年,疫情来袭。这时,距离孙晓燕离开西林已有半年。微信窗口突然弹出学生发来一张一边照顾妹妹,一边在果地做工的图片,这张照片也让她反思:大部分学生生活在偏远山区,只要放学大部分学生都会帮助父母去果地做工,因疫情推迟开学的这段时间,大家都没有意识到体育考试时间的紧迫性,考虑到学生除了做工以外,还有可以进行基本的体能恢复。心急之下,孙晓燕以一封《请接收,这份2000公里外的牵挂》的信发至群里,她希望孩子们可以学会自律,合理的安排时间。

这封信被百色市《右江日报》、广西团区委、山西大学等平台转发后,孙晓燕更意识到孩子们的无助。3月份,得知当地老师刚做过心脏方面的手术还在恢复阶段,时间不等人,她主动成为孩子们线上训练的指导者。期间,孩子们苦于家中无训练器械,又不能去学校的困境。隔着2000公里,通过屏幕告诉他们:我们有问题就要学会解决问题,不要学会提前自我放弃。找一找、利用一下身边的物体。往后的几天,家中的石墩子、扁担、水桶、轮胎,能够起到训练作用的工具都变成了他们用来训练的工具。看着他们扁担绑着石墩子当杠铃用还那么认真,孙晓燕会红了眼眶。那是他们为梦想付出努力最美的样子。那段时间,充实而快乐!孩子们时不时悄悄问孙晓燕:老师,你什么时候能来看我们,我们真的好想你啊,好想你可以看着我们毕业!孙晓燕内心翻涌,微笑着告诉他们:“你们要加油,有机会的话一定去!”

再回首 聆听属于他们的故事

夜深人静时,孙晓燕总爱翻开孩子们制作的手册,打开他们所写的信。2020年4月,学校下发关于招募专项计划赴广西西林开展研究生支教服务的通知,孙晓燕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急忙打给老师表达了自己想再去一年的想法,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晓燕,你要考虑好,再去一年,你的学业就意味着要再延迟一年,你有想过未来面对的挑战么?孙晓燕微笑着对老师说:老师,已经决定了。我很想孩子们,或许这一年,我还可以做更多的事!

过了几天,孙晓燕收到了西林民高老师转发给她的一份《请愿书》,打开信件时,孙晓燕忍不住流下了泪水。信是孩子们写的:“老师,我们需要你。”孩子们的需要,孙晓燕的思念,更加坚定了她再来西林支教一年的想法。

如今,孙晓燕已开始在西林第二年的支教服务,应县里委托,在未开学这段时间,她担任了西平乡那务村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心学员的支持性谈话工作。无论是路途上的颠簸,还是时不时要靠晕车药才能抵住眩晕的难受,无论是回访、劝返路上走过的所有乡镇,付出的“苦口婆心”,还是返回路上的疲惫不堪。唯一不变的是她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路坚定地走下去,成为社会各方保护力量其中的一份子!(黄有志 陈冬平

(责编:王勇、许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