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港北区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管理

2020年06月09日15:26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人民网贵港6月9日电(王勇)贵港市港北区移民安置小区“老乡家园”位于城区西郊,于2018年2月竣工,2018年3月底290户1246人全部搬迁入住。“搬得出”任务完成后,如何“稳的住”“可发展”“能致富”成为干部群众特别关注的重点难点。当地创新思路,通过“党支部+管委会”“合作社+就业+产业+商业”的“一部一会”“一社三业”模式,为搬迁户系统解决了后续扶持管理难题。

以“党支部”为核心,把搬迁户凝聚起来

建强支部,形成一个核心。贫困户从原来的各乡镇、各村屯搬迁到集中安置区后,脱离原有的乡土社会和基层组织,重新打散成原子化个体,缺乏归属、缺乏依靠、缺乏调和、缺乏凝聚,容易产生一些不稳定风险。港北区坚持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核心引领作用,于2018年初即成立“老乡家园”党支部。当地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居民,通过选举组成第一届“老乡家园”党支部班子,用党组织,切实将搬迁出来的贫困户组织起来、凝聚起来。目前,支部共有党员13名,工作人员3人。

立足服务,落实两个“围绕”。当地落实两个“围绕”,即“支部围绕群众转,部门围绕支部转”,让党支部成为基层管理服务的指挥所、前哨站、中枢点。支部书记和上级党委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围绕搬迁群众开展日常工作,负责小区日常事务服务管理、结对帮扶、贫困户产业帮扶等活动。党支部负责小区公共事务管理服务,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汇总搬迁贫困户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需求点后及时向上级反馈,让党支部成为搬迁群众城区新生活的坚强依靠。上级有关部门将党支部反馈的信息当做工作开展的“指南针”,根据反馈问题研究解决方案,调集各方公共资源,瞄准关键点,服务搬迁户。

党建引领,完善一批设施。当地以党建为引领,实施“红色一家”工程,根据群众日常需求,在小区内配备了红色议事站、“老乡家园”服务中心、红色书屋、天乐好家园、健身活动室、博弈趣味室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多功能的“红色一家”工程,为搬迁贫困户有效搭建了公共管理、交流议事、政策咨询、精神文化、娱乐休闲等需求,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目前在“红色一家”工程基础上,建立“九个中心”,打造安置点“社区10分钟服务圈”。

以“户主会”为平台,让搬迁户当家做主

为进一步增强搬迁贫困户的归属感、加强对搬迁小区日常众多事务的管理,推动搬迁群众自我融合、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成长,当地在“老乡家园”党支部引领下,组建“老乡家园”户主会,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自治体系。

户主大会定大事。当地不定期组织召开户主大会,全体搬迁户参加,户主大会对涉及全体搬迁户的重大事项共同讨论、共同决策。如制定小区自治管理办法(村规民约)、选举户主自治机构、引进企业与搬迁小区合作等等。会上同时组织干部进行政策宣讲,工作动员,组织群众提建议、作决策,增进干部群众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凝聚干部群众发展共识。2019年以来,当地召开户主大会2次。

户主代表管日常。户主大会之下设置户主代表会,由全体户主选举产生户主代表33人。户主代表集体决策,选举产生具体工作执行机构和负责人,同时负责对物业管理以外日常事务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如宣讲政策、提醒搬迁户安全注意事项,引导搬迁户不乱丢垃圾、不高空抛物等。通过这样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让老乡家园营造良好的生活秩序,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让搬迁贫困户从初来乍到对城市生活的各种不懂、不愿、不习惯,渐渐成长为适应和喜爱干净、整洁、舒适、有序的城区生活的新市民。

三套系统抓具体。当地由户主代表会选举产生小区业主管理委员会、事务监督委员会和居民小组组长。其中由业主管理委员会负制定规范管理工作思路、规定和办法,对绿化清洁、治安巡逻、纠纷调解等小区日常事务进行管理,负责聘请物业公司等;整个搬迁小区7栋楼分为7个居民小组,选举产生的7个小组长,负责分管自己所居住的一整栋楼,如检查楼道通道安全、卫生还有巡检楼栋的公用设备使用情况等;事务监督委员会负责对他们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

以“合作社”为龙头,带搬迁户“三业”增收

当地组建“老乡家园”产业发展合作社,负责管理集体资产,谋划集体发展。合作社积极探索“田园产业、园区就业、家园商业”模式,为易地搬迁贫困户找到一条“一社带三业”的发展增收新路子。

委托公司发展大产业。通过“村民合作社+企业+贫困户+基地”模式,由合作社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资金300万元入股贵港市丰硕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由公司建设“老乡家园”扶贫产业基地300多亩。其中种植李树60亩,桃树90亩,观赏性桃花12亩,百香果130亩。同时套种西瓜、香瓜面积50亩。另单设采摘园,种植金桔5亩、山楂2亩,木瓜3亩、沃柑20亩。改造低洼水田15亩,改造后种植莲藕及养鱼,作为观赏及垂钓场合。还将建立食用菌等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增加产业种类,加强扶贫产业同质化和市场风险防范。下一步将把基地打造成立体化、多样化、规模化、景观化的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农业旅游、农家乐。合作社每年可获得总投资收益的8%作为分红,合作社将分红收益的75%分配给搬迁贫困户,剩下的25%留存归合作社所得。同时,龙头公司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增加搬迁贫困户工资性收入。

交给农户种植“微田园”。贫困户离开农村后,干农活、种农田、吃农家菜的习惯断不掉。合作社因势利导、顺应民情,实施“微田园”工程,在安置小区旁开辟农耕菜地,划分15亩菜地给290户搬迁贫困户耕作。每户搬迁户有一户自己的“微田园”,种植所得全归农户。同时,“合作社”通过社会扶贫渠道,发动农业公司或爱心企业和人士捐赠菜苗2.5万株、菜种15000克和有机肥5吨,有效帮助搬迁户解决生活所需。

引进企业建设小车间。合作社积极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移民搬迁安置点楼房闲置的一楼架空层,成功引进一家劳保用品有限公司,建设了300平方米的就业扶贫车间,同时在“老乡家园”附近创建一家“制衣厂”扶贫车间,另外依托产业基地搭建就业扶贫车间,形成一个小园区、三个“车间”,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69个,让有能力、有意愿的搬迁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四是培育商户发展小商业。合作社充分利用集中“老乡家园”安置区一楼的2间对外开放的商铺,积极发展小商业。其中贫困户租赁商铺免3年租金,开店后一年给予1万元创业奖励;非贫困户租金交业主委员会使用。目前已有1户贫困户租用1间商铺开水果店,增收效果明显,1户非贫困户租用1间商铺开超市,既填补解决搬迁小区物业管理资金空缺,又便利了群众生活,一举多得。

如今,当地已构建起党支部领导、管委会主导、监委会监督、物业企业服务、合作社发展的“五位一体”治理体系,建立了五方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商议解决小区日常事务及产业发展等事项,全面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综合服务水平,实现了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完)

(责编:王勇、许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