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黄文甫“养牛记”

【查看原图】
黄文甫给牛添草料。罗美艳摄
黄文甫给牛添草料。罗美艳摄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2020年04月23日16:14

人民网东兰4月23日电 走进东兰县武篆镇那烈村壮美肉牛养殖场,占地2000平方米的养牛场内,蓝色牛棚架下,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达尔肉牛正在悠然自得地吃着草料,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党支书黄文甫忙着添料草、起牛粪。

就在两年前,眼前热闹的养牛场还是一片闲置空旷的鸡舍。2019年6月,黄文甫决定带领那烈村“两委”班子发展肉牛产业,“鸡舍变牛棚”,32头西门达尔肉牛随之在这里“安家落户”,今年6月份出栏后预计可创造产值50多万元,那烈村村集体经济“牛”起来了!这是两年前的黄文甫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带头发“牛”财

2019年以前,那烈村村集体经济收益主要是靠入股企业获得分红,但入股企业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底子薄弱,难以有效发挥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作用,从此产业发展便成了悬在黄文甫心中的一颗大石头。

2019年《东兰县肉牛扶贫产业提质发展实施方案》出台,鼓励全县各村发展肉牛产业,这让黄文甫看到了希望。那烈村土地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水稻杆、玉米杆等秸秆资源十分丰富,黄文甫觉得:发“牛”财可行!说干就干,他动员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干部多次外出考察取经,并组织村民代表进行商议,最终决定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发展肉牛产业。

合作社成立后,黄文甫又争取上级部门扶贫资金硬化了产业道路、对原有闲置的村集体鸡舍进行修缮改造,并建起了150平方米的草料仓库,购入西门达尔肉牛32头,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村集体终于有了自己的“傍身之本”。

变身“牛司令”

产业思路确定了,牛也进栏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养牛。

养牛有什么难的?农村出身的黄文甫刚开始并不觉得养牛是一件多么费劲的事。但是养殖场刚起步的一段时间里,牛栏要改建、草料要发酵、牛犊要打针,一堆“新鲜的事儿”让黄文甫忙得晕头转向。

为了全心全意发展肉牛产业,黄文甫连自己用做农村客运的车子都卖掉了,一头扎进养牛场当起了“牛司令”。有几头牛犊进栏时比较虚弱,黄文甫每天都要给他们检查眼睛、粪便还有呼吸的密度,“真是把牛当孩子来照顾,稍微有问题都急得不行,比自家的孩子都要精心护理。”从刚开始有问题就请教技术员,到后来打针、擦药、护理都能自己上手,随着牛犊一天天长膘了,黄文甫也成了半个“兽医”、半个“养牛专家”,“现在一眼看过去,哪头牛不舒服基本上都了解。”

在黄文甫的带领下,那烈村“两委”班子不计报酬、不计成本,轮流当起了牛场的管护员,养牛场里的活,班子能干就自己干,绝不雇人,白天喂料草、起牛粪,夜里就睡在牛棚外。在黄文甫看来,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集体有收入,群众也跟着增收,再苦再累也值得。

集体经济“牛”起来

在发展肉牛养殖过程中,黄文甫还探索出了“变废为宝”的产业发展思路。那烈村自然资源优越,当地群众有种植两季农作物的传统,但长期以来,玉米杆和稻草多被群众废弃或者燃烧,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发展肉牛养殖后,合作社“变废为宝”,向群众大量收购玉米杆和稻草,丰富的玉米杆和稻草便成了肉牛的天然饲料,解决了饲料问题。今年3月份,村“两委”又动员村民以“委托代种”的方式利用闲置的荒地种植15亩优质牧草,由合社社免费提供草种和技术服务,牧草成熟后由合社社按照300元/吨的价格统一回收。下一步,黄文甫还打算充分利用“牛粪+稻草”用作培育双孢菇的基础原料,开发双孢菇生产项目,届时将形成肉牛养殖、双孢菇培育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集体经济也“牛”了起来,黄文甫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6月份第一批肉牛出栏后,我们将继续还要继续改装牛栏,新修3间饲料储备仓库,争取7月份新牛犊进栏,2020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要达到5万元以上。”谈起未来的发展,黄文甫眼里充满了希望和期待。(罗美艳)

分享到:
(责编:王芳、许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