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妈是我半夜三更领进门的,天亮后她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就硬着头皮留下了!”提起当年的“骗婚”经历,天峨县八腊瑶族乡麻洞村汉尧屯54岁的周大叔深深吸一口水烟筒,满是感慨。
那时的汉尧屯,穷。
“家家日子紧巴巴,房屋歪七又倒八,九分岩头一分地,能做几多吃几多。”这首村民自编的山歌,唱出了汉尧群众的贫困与无奈。
然而,近日,笔者再次探访,汉尧屯换了人间:崭新的楼群掩映在青山果林间,原先裸露的大小山头密密麻麻地长满了生态林,进屯水泥路贯通到各家各户,还安装太阳能路灯……
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刚刚被评为全国劳模的屯党支部书记吕昌发道出大家的心声:这都是区、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带领大家开展石漠化治理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带来的结果。
羊肠道喜变水泥路
过去,汉尧屯通往村外是一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
“我辛苦喂肥一头猪,请人抬、马驮出村卖,除去运费,剩不了几个钱了。”说到公路,村民胡祖科很感慨,“以前公路不通,柑橘、李果卖不出去,多半烂在树上了”。
如今,踏上汉尧屯,宽广、平坦的水泥路代替了崎岖山路,水泥路还铺到各家各户大门口。赶集、做农活,出门就坐车,出行方便了;大牲畜、六画山鸡、珍珠李,想卖直接装车,方便了,也多赚钱了!
同行的乡领导告诉笔者,这条水泥路2009年底正式通车。
高压电取缔煤油灯
没有电,不方便。过去,汉尧屯晚上出门靠的是电筒和火把。为节省煤油成本,大伙吃完晚饭就睡。
“争取到农网改造指标后,我们组织青壮年男女,白天黑夜抬电杆,苦干10多天,硬是把高压电牵进了家!”提起高压电,52岁的刘彩云记忆犹新。她说,有电就方便,家家看上彩电,添置电冰箱、打米机,连烧饭、烤火全用电了!
告别饮水辛酸史
饮水难是汉尧屯的一个老大难。过去,村民用水,要到离村3公里远的凤山地界溶洞找水,常常要提着水桶跑了几个溶洞才得一满桶水。
“哪家办红白喜事,要提前两天请二三十人找水!”想起用水的艰难,74岁的老会计周昌伦说。
如今,上级党委、政府的扶持让汉尧的用水难变成了历史:在海拔1200米、离屯3公里处找到地下水,建好压力池,用钢管将甘泉引到农户家中。
“2010年,全屯还争取到70多个共1.4万立方米的地头水柜,就算连旱两年我们也不愁没水喝啦!”村民黄树英喜笑颜开。
楼房取代茅草屋
“单身一人不愁晚年如何过,安居乐业幸福日子享不完。”60岁的五保老人尹言彬大门张贴的这副对联,引了大家的注意。
尹言彬一边热情地邀请客人往沙发上落座,一边介绍起自己的“成绩”:“我种了100多株珍珠李,农闲时到附近村寨打短工,政府很照顾我,帮我盖上楼房,去年9月我还购买了一辆‘老爷车’代步呢!”
在民房改造过程中,当地党委、政府按照“政府出一点,农户补一点”的原则,拔出专款,为汉尧屯所有的危房进行改造,让村民全住上了楼房。
满坡尽是“金元宝”
“过去,村民随便砍伐山林,导致石漠化严重,原本靠天吃饭的生活愈加贫困,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留守村民因为贫穷有的只能‘打光棍’。”吕昌发如是说。
如今,在党委、政府的引导帮扶下,汉尧屯花了10年封山育林,3.5万亩森林覆盖了贫瘠的石山,变为村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致富“宝藏”,外迁村民纷纷回乡建房养老,原先的“老光棍”也都成家立业,齐心协力奔小康。
村民的致富“宝藏”有哪些?
“多着呢?养殖有‘天峨六画山鸡’和商品鸡6.8万羽,年产值100万元;种植有珍珠李树2500亩,目前虽未进入丰产期,每亩年产值已突破1万元,还有铁皮石斛100多亩……” 吕昌发如数家珍。
“绿树青山,成了村民的‘金山银山’”天峨县委书记韦桂元深有感触,如今的汉尧人“靠山吃山”,封山育林前的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2014年已增至9600多元。
“村民正在集资入股,积极投工投劳,发展生态旅游。”韦桂元告诉笔者,目前,汉尧屯正借助得天独厚的溶洞景观、原始森林、野生猴群等生态资源,努力将休闲生态乡村旅游打造成为群众新的经济增长点。
群众素质大提升
过去,汉尧屯通讯不便、信息闭塞,群众思想传统落后,缺乏致富技术,甚至有部分群众经常嗜酒、赌博,不务正业,严重影响村风。
“群众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特色种养尝到甜头后,学知识、学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了。如今,人人掌握种养技术,个个成为致富能手。随着篮球队、山歌队的成立,我们经常开展篮球赛、拔河比赛、二胡演奏、斗鸡表演等活动,群众精神风貌好了,村风健康文明了。”退休老师黄修桥自豪地说。
经过社会各界的扶持和村民的自力更生,汉尧屯成功探索了“六画山鸡养殖+无公害特色水果种植+林下经济+生态溶洞旅游”的经济发展格局,汉尧人迎来了新生活。(黄元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