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养蚕促脱贫

【查看原图】
2020年6月24日,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第一书记吴桂彬和工作人员在蚕房里用自动喂蚕车喂养蚕虫。罗桂恒摄
2020年6月24日,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第一书记吴桂彬和工作人员在蚕房里用自动喂蚕车喂养蚕虫。罗桂恒摄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2020年07月30日11:17

人民网忻城7月30日电 自动清洗桑叶机、自动喂蚕消毒车、自动上簇架、半自动快速取茧机、全自动水帘空调、标准化中蚕饲育蚕房、上通风加全通透式大蚕房……7月28日,笔者走进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标准化智慧蚕房,一件件科技养蚕设备映入眼帘,蚕农们正忙着整理各种设备,为下半年养蚕做好准备。

六纳村标准化智慧蚕房,占地8.6亩,由五栋标准化蚕房、一栋蚕沙处理室、一处桑叶清洗区、一处切叶区组成,由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家借鉴南宁三江基地蚕房建设六纳标准化蚕房和优质桑园基地,由河池学院蚕专家给予蚕农技术和培训指导,以“智慧云”平台为技术支撑,把实时监控、室温监控等设备装到蚕农家里去,由平台的专家团队对标准化蚕房实行每天12小时实时监控,随时察看蚕农的养蚕流程并适时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蚕农提高养蚕技术,促进蚕农增产增收。

上通风加全通透式大蚕房一次性可饲育6个标准张(三万头)桑蚕,每批产茧近600斤,每年可以饲育12~15批,蚕房利用率高。标准化中蚕饲育蚕房层架式结构一天培育100张四龄蚕,可为贫困户提供标准四龄蚕,蚕农由原来需要饲育三龄蚕13天才能上蔟结茧,缩短至只需要饲育8天即可,成活率可提高至少30%,全年平均死亡率由40%降低到10%以内。今年上半年蚕房试运营四龄蚕以来,一共养了5批大蚕,产茧2500多斤,培育销售6批813张四龄蚕,覆盖红渡六纳、六蝶村150户贫困户,给蚕农均带来增收4000元以上。

“利用智慧蚕房喂蚕、消毒、取茧都很方便,既能节省劳动力,又能提高蚕虫存活率和蚕茧产量质量。”村民合作社负责人罗绍先说,通过在基地实施种养分离、饲养标准化,将蚕病全年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蚕茧产量提高一倍以上,且可缫制5A级生丝,年产值达到12万元。

六纳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桂彬介绍,该蚕房是采取“龙头企业+高校+党支部+基地+贫困户”运营模式,通过雇佣贫困户采摘桑叶和在蚕房务工等方式,帮助群众实现增收。2019年,基地内的15名贫困户每年可通过采摘和售卖桑叶获得稳定收入约1.2万元;按年生产时间为6个月计算,在基地务工每年收入1.5万元;每半年又可以按照务工和提供桑叶多少,享受合作社比例分红,每名贫困户每年共获分红收入2400元,智慧蚕房带富成效显著。

六纳村标准化智慧蚕房通过科技养蚕成功带富是忻城县实施科技养蚕取得实效的一个典型事例,下一步忻城将在全县整体推进标准化、企业化的科技养蚕模式,逐步实现全县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向打造“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丝绸特色小镇目标迈进。(蓝春青)

分享到:
(责编:庞冠华、许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