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以文鑄魂 以藝賦美

田東縣“五部曲”奏響文藝賦美鄉村新樂章

2025年11月21日18:05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作為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廣西田東縣近年來立足深厚文化底蘊與鄉村發展需求,精心譜寫傳承守根、創作賦能、服務暖心、空間提質、產業增效“五部曲”,推動文藝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讓文藝之花在右江兩岸絢麗綻放,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勁文化動能。

彈好傳承守根曲 筑牢鄉村精神根基

文化傳承是鄉村發展的靈魂所在,田東縣立足紅色文化、歷史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稟賦,多點發力守護文化根脈。依托百色起義革命歷史資源,該縣出台《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條例》,系統整合紅色文化資源,精心打造“挺進右江”“運槍小道”等紅色旅游線路。如今,紅色文化不僅在各類展館、紅色線路中生動呈現,更有效帶動周邊景區、農家樂及特色農產品店蓬勃發展,實現紅色文化傳承與民生改善雙向促進。截至目前,全縣30處紅色革命遺址中,已有多處成為全國及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員領導干部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紅色基因在代代相傳中浸潤人心。

與此同時,該縣的千年歷史文化寶藏為鄉村底蘊增添厚重砝碼。高嶺坡遺址、利老遺址承載著古人類文明繁衍的歷史密碼﹔橫山寨與祥周古城留存著歷史變遷的激蕩印記﹔遠街土司寨與岑氏土司墓見証著土司制度的發展演變﹔館藏的萬家壩型銅鼓、獸面紋銅編鐘等文物,更是古代文明流傳至今的珍貴實物証據。目前,全縣105處歷史文化遺址已順利完成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歷史文脈在保護中綿延不絕。

在紅色文化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的基礎上,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勃勃生機。據統計,該縣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5項,國家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3名,建成自治區級非遺傳承基地3個、市級和縣級非遺傳承基地8個,為非遺傳承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讓傳統技藝在當代鄉村煥發新生。

彈好創作賦能曲 催生鄉土精品碩果

以豐富鄉土資源為源泉,該縣多措並舉推動文藝精品創作,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鮮活動力。立足鄉村文化振興戰略部署,該縣以挖掘鄉土資源、培育文藝精品為抓手,統籌全縣文化力量扎根基層,讓文藝創作真正源於群眾、服務群眾。

2022年,《文學藝術精品創作扶持辦法》正式出台,為文藝創作提供制度保障與激勵支持。2024年,該縣兌現54件文藝精品扶持獎金,有效激發創作者深耕鄉土題材的熱情﹔同時推薦10名文藝家申報市級精品扶持項目,助力本土作品走向更廣闊平台。2025年,經過嚴格評審,19件作品脫穎而出獲得扶持,其中國家級3件、省部級10件、市級6件,精品培育成效顯著。

除了專業創作扶持,該縣積極搭建群眾創作平台,依托縣鄉“一鎮一節”活動,累計征集農民原創作品300余件,形成“群眾編、群眾演、群眾看”的濃厚創作熱潮,讓文藝創作在鄉村沃土落地生根。同時,大力推動本土文藝“走出去”,2024年組織“開滿芒果花的地方”民間文藝專場在南寧展演,生動展現田東鄉村風貌與民俗文化﹔2025年5月,百年戲曲團體“恆樂社”攜《西山紅櫻》《婭王》等鄉村振興題材劇目赴邕演出,瀕危劇種與時代主題的創新融合贏得陣陣掌聲,進一步提升了田東文藝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彈好服務暖心曲 文藝惠民浸潤心田

為讓文藝成果真正惠及鄉村百姓,該縣精准對接群眾需求,構建普惠性文化服務體系,讓文藝惠民服務走進田間地頭、融入日常生活。該縣年均開展“文化進萬家”“三下鄉”等活動60場以上,農村電影公益放映近2000場,累計服務群眾超18萬人次,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豐富的文化大餐。

緊扣重要節點開展特色文化活動,讓文藝服務更貼民心。2025年春節前后,“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系列活動溫暖上線,文藝志願者在平馬鎮子安村為群眾書寫200余副春聯,送上新春祝福﹔縣文化廣場舉辦“非遺賀新春”沉浸式書畫集市,集中展示壯族剪紙、瑤族刺繡等非遺技藝與文創作品,吸引數千名群眾參與互動,讓傳統文化在體驗中煥發新生,為新春佳節增添濃厚文化氛圍。

該縣還注重整合多方資源,推動文藝服務與民生需求深度融合。2025年9月,廣西文旅行業社會與田東相關部門在草坪集市開展集中服務活動,文藝團隊帶來《紅城逐夢》等精彩演出,同步提供非遺展示、義診、法治宣講等惠民服務,發放助農消費券實現文化服務與民生需求精准對接。針對敬老、研學等特殊需求,該縣打造“新春夕陽暖”敬老活動、“五彩八桂”校園研學等特色項目,文藝志願者深入鄉村開展刺繡、美術輔導等志願服務,真正實現“文化惠民、服務暖心、群眾好評”。

彈好空間提質曲 打造群眾精神舞台

該縣著力推動文化空間提質升級,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鄉村廣場、戲台、農家書屋等陣地串聯成網,讓每一處場所都成為群眾看得見、用得上、樂參與的“大眾舞台”,實現文化資源下沉、群眾當主角。

為提升文化資源利用效率,該縣打破空間壁壘,創新構建“1+N”資源整合模式: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為核心,聯動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等陣地,農家書屋不僅可借閱書籍,還能舉辦讀書分享會與農技講座,讓文化陣地發揮最大效能。2025年新春“想炫你就來”文藝活動中,縣文化廣場“百姓大舞台”聯動基層陣地開展8個專場演出,60%的節目來自基層團隊,線下吸引2萬余人參與,線上觀看量超30.1萬次,成為文化空間從“單點”到“集群”轉變的生動實踐。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是文化陣地長效發展的關鍵。該縣實施“文化種子計劃”,依托文明實踐中心、文化服務中心等平台,培育形成247支民間文藝團隊。62歲的瑤族山歌傳承人阮世伯依托陣地開設“山歌課堂”,學員覆蓋3個鄉鎮,2025年春節他帶領20名學員登上縣春晚,演唱的《瑤寨新歌》點擊量超46.5萬次,生動展現了“種文化”的豐碩成果,讓文化陣地真正成為群眾自己的精神家園。

彈好產業增效曲 拓寬文旅致富路徑

該縣深入探索文藝與產業深度融合,以文旅融合為抓手,將豐富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為群眾拓寬致富路徑,實現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該縣深挖特色資源,以“芒+紅+綠”的發展思路,讓文旅融合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在“芒果+”產業生態構建中,芒果文化活動月成為產業發展的“金招牌”。自1996年田東縣獲評“中國芒果之鄉”並舉辦首屆芒果節以來,始終深耕這一品牌,不斷升級活動內涵與規模。通過舉辦世界芒果大會、中國芒果產業大會等活動,成功串聯產業展示、招商引資、文旅體驗等多元功能,讓小小的芒果成為連接產業與市場、文化與旅游的重要紐帶。如今,芒果文化活動月已從單一節慶升級為“全民參與、全域聯動”的發展平台,推動全縣芒果種植面積突破34萬畝,覆蓋10個鄉鎮1.5萬余戶農戶,戶均年純收入達2.1萬元,芒果產業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核心支撐。

與此同時,田東縣充分整合“紅+綠”資源,雙向發力激活文旅價值。一方面聚焦紅色資源活化,投入8000多萬元升級改造紅軍村、紅軍陳列室等紅色參觀點,打造精品紅色旅游路線,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培訓,近三年累計接待學員超10萬人次,讓紅色歷史成為文旅融合的“核心IP”﹔另一方面立足綠色農業優勢,投資5億多元建設芒果小鎮、那朗芒果生態園等農文旅融合示范點,推動特色農業與康養、研學、度假等業態深度融合,讓綠色生態資源轉化為文旅經濟優勢。2025年前三季度,田東縣接待游客441.8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1.72億元。

從文化傳承到精品創作,從惠民服務到空間升級,再到產業融合,田東縣以“五部曲”奏響文藝賦美鄉村的動人樂章,讓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持久動力,在右江兩岸書寫出民生幸福、產業興旺的鄉村發展新篇章。(周章師 李世虎)

(責編:陳露露、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