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十四五”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任務超額完成
“十四五”以來,廣西自然資源系統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多措並舉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截至11月上旬,全區累計完成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面積17775.44公頃,超額完成“十四五”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目標任務,為“十五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良好開局奠定堅實基礎。
制度引領強保障 系統布局穩推進
“十四五”以來,廣西自然資源系統始終以制度建設為根本,筑牢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的“四梁八柱”。先后出台《廣西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管理辦法》等系列制度文件,配套制定《廣西廢棄石灰岩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指南(試行)》等技術規范,形成“制度+技術”雙重保障體系,讓生態修復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在規劃層面,將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精准納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一屏兩核一帶六區”總體布局,結合桂北山地、北部灣沿海等不同區域生態特征,實行分區分類施策,確保修復工作科學精准。

昔日的“礦山疤痕”逐漸變身“綠色名片”。圖為南寧市園博園廢棄礦坑生態修復一角。任紹威攝
打破行政壁壘、統籌各方力量是提升修復質效的關鍵。通過自治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廣西整合市、縣資源,成功實施2個國家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1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創新推行“肥瘦搭配”資源配置模式,將偏遠地區生態效益突出但經濟收益有限的修復項目,與城市周邊兼具經濟價值的項目統籌打包實施,推進14個自治區級重大工程和8個示范項目落地見效。資金保障方面,構建“中央+自治區+地方”多元投入機制,累計爭取中央資金8.49億元,統籌自治區級資金6.86億元,為生態修復工作提供穩定資金支撐。
模式技術雙創新 生態經濟雙豐收
廣西自然資源廳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修復路徑,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對生態基礎較好的區域,優先採用自然恢復模式,減少人工干預﹔對生態受損嚴重區域,科學實施工程修復﹔對具備開發潛力的區域,推進轉型利用,打造文旅景區、特色農業基地等新業態。截至11月5日,全區累計完成自然恢復面積4680.57公頃、轉型利用面積4493.82公頃,較單純工程修復節約成本約46億元,賀州玉石林、柳州柳北生態修復等案例成為“變廢為寶”典范。
科技賦能讓生態修復工作更高效、更精准。綜合運用衛星遙感、三維建圖等現代技術,廣西建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管理信息系統,構建“線上監測+線下核查”協同管理模式,實現項目實施、圖斑銷號全流程數字化管控。同時,依托自然資源部南方石山地區地質環境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引進類壤土改良、微生物結皮等關鍵技術,建設本土化試驗示范基地,推動技術成果落地轉化。目前,相關先進技術已應用於國家及自治區級重大工程,預計實現成果轉化超2億元,產學研協同創新水平顯著提升。
協同攻堅破難題 筑牢屏障啟新程
針對涉重金屬污染這一生態修復“硬骨頭”,廣西主動探索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廣西自然資源廳聯合廣西生態環境廳印發《關於加強重金屬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協同工作的通知》,建立排查、方案、監管“三協同”工作體系,形成治理合力。結合廣西重金屬污染分布特點,科學劃定7個重點治理區,建立自治區級協同治理重點項目儲備庫,提前謀劃“十五五”時期治理任務,為持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奠定基礎。
經過五年攻堅,廣西“十四五”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已勝利收官,累計完成生態修復面積17775.44公頃,其中9931.55公頃已通過自然資源部銷號,超額完成“十四五”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目標任務。
如今,昔日的“礦山疤痕”已紛紛變身“綠色名片”。廣西以久久為功的韌勁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讓“地球的傷疤”重煥生機,為筑牢祖國南方生態安全屏障、擦亮“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名片寫下生動注腳。(周復宏、袁文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