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科教文衛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 桂林理工大學陳平團隊為綠色基建賦能

2025年11月18日10:56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十四五”規劃收官在即,“十五五”藍圖即將展開。在這承前啟后的關鍵節點,我國科技事業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其中,產學研深度融合作為打通創新鏈條、驅動產業升級的關鍵路徑,其成果與經驗尤為引人關注。桂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主任陳平,帶領團隊在綠色低碳膠凝材料與綠色海洋工程材料領域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其產學研合作模式已成為行業典范。

陳平長期深耕於綠色土木工程材料研究。近年來,他與團隊聚焦於綠色低碳膠凝材料技術,直面建材行業高資源和能源消耗以及高碳排放的三高痛點﹔深耕於綠色海工材料與重大工程應用,攻克了海洋高鹽、高濕等復雜腐蝕環境下的材料耐久性瓶頸﹔專注於固廢資源化與循環經濟集成示范,實現了工業固廢的高值化規模應用。

談及最具代表性的產學研成果,陳平以與廣西魚峰水泥、寶武環科合作的“超細鋼渣粉制備技術與產業化”為例,闡釋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創新歷程。

“鋼渣難磨、活性低、穩定性差,其高效資源化利用是世界性難題。”陳平介紹,團隊經過持續技術升級,開發出“超細粉磨裝備+復合激發劑”的核心解決方案,成功將鋼渣摻量提升至50%,產品活性指數達到S105級,實現了工業化穩定生產。

這一技術突破帶來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在武漢寶武環科建成年產60萬噸、在北海魚峰建成年產150萬噸的產業化生產線。產品不僅大規模消納了鋼渣等固廢,更作為高性能混凝土摻合料,使水泥用量下降10%—20%,成本顯著降低,真正實現“變廢為寶”,緩解了優質建材資源短缺的壓力。

任何創新都不會一帆風順。陳平教授坦言,團隊在推進項目中遭遇了技術、協作與市場的三重挑戰。對此,團隊通過多維突破,跨越了創新“死亡之谷”。“我們通過將成果成功應用於港珠澳大橋、中廣核防城港核電、貴南高鐵等眾多國家重大工程,以卓越的性能贏得了市場信任,並反過來推動了相關標准的制定與完善。”陳平說。

在追求技術應用的同時,陳平團隊揭示了固廢礦物分子結構的水化活性起源,發明固廢膠凝活性多重耦合激發技術,使固廢活性提高70%以上﹔創建了材料優化設計與性能調控技術,通過納米晶種、內養護等手段,使材料耐久性提升一倍﹔開發了硬質難磨固渣低成本高效細化技術,研制出系列高效能立磨與管磨裝備,大幅提升粉磨效能。

陳平稱,“正是這些‘從0到1’的探索,支撐了我們后續‘從1到N’的規模化應用,讓固廢從‘包袱’真正變成了‘財富’。”

陳平教授尤為自豪的是通過產學研項目對研究生和青年教師的培養。他推行“項目驅動+實戰培養”模式,讓年輕人嵌入從實驗室小試、中試到生產線設計的全流程。“當他們看到自己參與研發的材料應用於超級工程,那種油然而生的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是任何說教都無法比擬的。”

陳平表示,“十五五”期間,土木工程領域或將迎來一場綠色化與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深刻變革,為此,他和團隊計劃開辟智能低碳膠凝材料、固廢基建材的“數字孿生”工廠、面向極端環境的工程材料與防災減災等三大新方向,旨在推動土木工程向未來綠色智慧基礎設施系統跨越。

談及如何更好地支持產學研深度融合,陳平建議,設立“產學研深度融合專項基金”,重點支持中試熟化與工程首試,打通“最后一公裡”﹔建立“跨行業創新聯盟”,鼓勵“揭榜挂帥”,並建立以產業化價值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設立“產學研青年領軍計劃”,賦予其項目主導權,並配以頂尖科學家或企業家作為導師﹔高校要改革評價機制,充分肯定教師在成果轉化和解決實際問題中的貢獻。

“希望最終能營造一種信任、包容、賦能的氛圍,讓科研人員能夠心無旁騖地探索,並實現‘名利雙收’——既享有實現國家價值的‘名’,也獲得市場認可帶來的‘利’,從而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陳平說。(王芷芸)

(責編:王勇、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