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老壇+現代工廠 鐘山“同古酸菜”飄香粵港澳
初冬時節,桂東北大地雖泛寒意,但田間地頭卻生機盎然。11月11日,在賀州市鐘山縣同古鎮四合村的廣西泓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基地裡,工人們正熟練地將翠綠的芥菜苗起苗、裝筐,運往附近的佰坶垌種植基地進行定植。
田間,幾十名工人分工有序,鋪設滴灌、覆蓋帶孔農膜、栽種菜苗,一套標准化的種植流程,成為當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動縮影。

工人正在種植芥菜。何雪華攝

工人正在移植芥菜苗。何雪華攝
“現在定植,再過40多天就能採收。”基地負責人盧景新介紹,這片建於2022年的有機芥菜核心區,從源頭嚴控品質,摒棄傳統化肥,創新採用以花生、黃豆、香蕉、紅糖等原料漚制的生態有機肥,並結合覆膜技術,達到保溫、保墒、抑草的效果,為作物營造接近原生態的生長環境。
“這樣種出的芥菜,無農殘、口感清甜、質地脆嫩。”盧景新說,基地還主動邀請縣農業農村局抽樣檢測,用權威數據為品質証明。

工人在查看酸菜包裝密封是否完好。何雪華攝
從一蔸芥菜升級為鮮香脆嫩酸爽的“同古酸菜”,背后還需要付出諸多努力。在企業的生態農業科技園,數百口陶壇靜默佇立,承載著時間的沉澱。打開一壇,酸香扑鼻,芥菜色澤溫潤,正經歷著長達三個月的古法發酵,這也是“同古酸菜”成就獨特風味的關鍵。
發酵完成后,酸菜進入現代化加工廠。在潔淨的車間裡,工人們身著統一工裝,對酸菜進行清洗、改刀、切分、壓水、稱重,最后完成真空包裝。這套高效流程,確保了傳統風味能以安全、衛生、標准的形態走向市場。
“從自主育苗、生態種植,到古法腌制、現代加工,我們構建了完整的閉環生態管理體系。”廣西泓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白燕表示,這條全產業鏈模式確保了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都嚴格執行有機標准,不添加任何香精、色素和防腐劑,真正實現“零農殘”。
“我們的初心很簡單,就是做讓消費者放心食用的產品。”白燕說。得益於生態種植模式,基地芥菜每畝產量約3500公斤,年產值達1800多萬元。憑借過硬品質和穩定供應,“同古酸菜”不僅暢銷粵港澳大灣區,還遠銷至福建、浙江等地,品牌知名度和市場覆蓋面持續擴大。

廣西泓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白燕在查看芥菜苗長勢情況。何雪華攝
產業的蓬勃發展,最終目標是反哺鄉村、惠及民生。該基地通過土地流轉整合500多畝農田,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更創造了大量“離土不離鄉”的就業崗位。
“尤其在收割旺季,基地每天能吸納上百名村民務工。”同古鎮四合村委駐村工作隊員廖偉宏說,“村民們既能獲得土地流轉的穩定租金,又能賺取務工薪金,實現‘租金+薪金’雙份收入。”據估算,該基地每季度帶動當地群眾就業3000至4000人次,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的“綠色引擎”。
“同古酸菜”的蓬勃發展,正是鐘山縣立足本地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的一個生動實踐。近年來,鐘山縣緊緊圍繞“一園四帶一區+N種特色產業”農業發展布局,積極推動產業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發展,構建起以英家大頭菜、鐘山貢柑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為龍頭,同古酸菜、回龍香水檸檬、澳洲堅果、花山獼猴桃等多品種協同發展的特色農產品品牌體系。
截至目前,全縣共建設各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165個,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372家,認証“三品一標”農產品53個,建成21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和6個供港澳蔬菜備案基地,設施蔬菜基地總面積超1.3萬畝,特色產業實現“出彩”又“出圈”。(李湘湘、何雪華、崔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