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縣泗城鎮:黨建賦能基層善治
白天,棋子落定、笑語不斷﹔傍晚,飯香四溢、閑話家常。在廣西凌雲縣泗城鎮洋妹村,一座由退休干部和村中老人共建的“老來福”活動中心,成了村裡最熱鬧的地方。這裡不僅是老人的“俱樂部”,更是村務議事、鄰裡互助的“溫情樞紐”。誰家蓋房做設計、孩子報啥專業,老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出謀劃策,儼然一支“鄉土智囊團”。
這樣的暖心場景,在泗城鎮並不少見。近年來,該鎮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堅持以“抓少數、激主體、育新風”為抓手,將黨建活力轉化為治理效能,推動鄉村從“一時美”邁向“持久美”,從“外在美”升華至“內涵美”。

腰馬村開展精神文明建設表彰活動。邱佳瑜攝
抓“關鍵少數”,從“站著看”到“一起干”
走進泗城鎮官倉村馬王屯,青山掩映下,屋舍儼然、田疇井然、桑竹蔥蘢,宛若現實版“桃花源”。這幅動人的鄉村新景,是官倉村堅持以黨建引領,以“發展共建、決策共謀、成果共享”為路徑,激發內生動力,扎實推進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生動實踐。
“村裡環境要靚起來,光靠幾個干部不行,得大家一起動手!”官倉村以“我的家鄉我建設”鄉村建設大行動和學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契機,發動黨員干部帶頭沖鋒,整合返鄉青年、志願者等力量,鼓勵村民以“主人翁”姿態投工投勞、就地取材。構建起“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主體、多方參與”的共建格局。
鄉村建設關鍵在“人”,核心在“隊伍”。泗城鎮充分發揮黨委、政府的牽頭作用,把黨員干部劃分到村屯網格,組建20支“家園建設服務隊”,推行“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工作法。挖掘村民在建筑、工藝等方面特長,創新“先建后補”獎補模式,鼓勵群眾通過投工投勞、就地取材等方式參與公共照明、農田水利、微景觀等小型公益項目建設。

馬王屯的牆繪。邱佳瑜攝
激“主體力量”,從“要我建”到“我要建”
“這條路怎麼修?大家坐下來議!”在上蒙村的“涼亭議事會”上,村民你一言我一語,最終敲定了道路硬化方案。
而在金保村,“積分制”讓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熱情高漲。“攢積分不僅能換東西,還能上紅榜!”王大姐拿著用積分兌換的洗衣液,笑得合不攏嘴。
如何讓群眾從“旁觀者”變為“當家人”?泗城鎮推行“一事一議”“村民說事”“板凳議事”“涼亭議事”等制度,鄉村建設重大事項由村民集體商議決策,增強“主人翁”意識,實現“大家事、大家議、大家定”。設立“鄉村建設積分制”,將環境整治、志願服務、扮靚家園、文明家庭等納入積分管理,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或優先享受政策扶持,激發參與積極性,培育文明風尚。此外,以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為“橋頭堡”,挖掘屯內能人組建“能人帶動群”,匯聚建設智慧與力量。工作隊員深入屯內召開村民大會,動員在外經商、本籍干部等“新農人”返鄉共商共建和美家園。

馬王屯村民自己動手美化的庭院。邱佳瑜攝
育“文明新風”,從“一時美”到“持久美”
“能得到‘好婆媳’這個榮譽,我特別高興,以后好好做,給大家帶個好頭。”腰馬村鄧女士的話,道出了文明評選的影響力。據悉,該鎮積極培育文明典型,常態化開展“文明家庭”“好婆媳”等評選活動,為家庭、鄰裡和諧相處樹立了正面范例。
泗城鎮常態化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群眾教育實踐活動,推動核心價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引領文明新風尚。開展破除高價彩禮、厭學輟學等宣講活動20余場,累計勸導紅白事大操大辦20場次,為群眾減輕負擔10余萬元。
弘揚優良家風,建設文明鄉風。該鎮積極倡導以“孝悌、持家、創業、學習”為核心的家風家訓,引導村民從“洒掃庭除”“和睦婆媳鄰裡”等日常小事踐行。借助返鄉干部、“新農人”在群眾中的影響力,暢通民意表達與信息反饋渠道,將優秀精神品質轉化為全體村民共同價值追求,重塑具有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鄉村生活共同體。(牙宏威 王理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