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共建山歌公園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登貢村群眾齊心建設山歌公園。羅世塊攝
“山歌一唱樂開懷,你唱我和展風採,公園共建凝心力,鄉村振興花盛開。”近日,走進百色市德保縣登貢村,山歌公園建設工地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村民們或搬運建材、或砌筑台階,時不時還哼唱起歡快的山歌。這座承載著全村人文化期盼的公園,正以“村‘兩委’引領、村民全參與”的共建模式加速成型,成為“千萬工程”引領下,登貢村破解文化傳承難題、激活鄉村治理活力的生動實踐。
錨定需求,激活文化建設內生力
登貢山歌,是登貢村世代相傳的文化瑰寶,承載著村民的情感記憶與鄉土情懷,其歷史可追溯至1939年。從1939年首屆歌圩活動舉辦至今,登貢山歌歌圩節已歷經八十余載風雨,成功舉辦83屆。83屆歌圩節的堅守與延續,不僅讓登貢山歌成為當地極具辨識度的文化符號,更沉澱為村民心中不可替代的精神紐帶。然而,隨著時代發展,村內始終缺乏固定的文化展示與傳承陣地,山歌傳唱多局限於臨時場地,珍貴的文化遺產面臨著“有傳承無載體”的困境。
自“千萬工程”深入實施以來,登貢村便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目標,精准把握村民對文化活動場所的迫切需求。村兩委立足“以群眾為主體”的建設理念,將山歌公園打造納入基礎設施完善、人居環境提升與文化陣地建設的重點任務,旨在通過公園建設破解文化活動“無場所”、村庄治理“缺載體”的雙重難題,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活力。
全民參與,譜寫共建共享新篇章
登貢村打破“政府主導、群眾旁觀”的傳統模式,構建起“村兩委引領、村民全鏈條參與”的建設體系,讓公園從藍圖變為現實的每一步都浸潤著群眾智慧與汗水。
多元籌資籌物,筑牢建設根基。資金與物資保障是項目啟動的關鍵。村“兩委”整合7萬余元啟動資金后,通過村民代表會議發出倡議,迅速激發群眾參與熱情:村民自發籌集資金10.6萬余元,退休老人拿出積蓄,返鄉青年主動捐款,形成“人人願出資”的暖心氛圍﹔同時,村民紛紛捐出自家閑置的磚瓦、木材、鐵鍬等建材工具,有效補充建設物資缺口,實現“政府資金 + 群眾眾籌”的多元保障模式,為項目推進奠定堅實基礎。
志願組隊施工,攻堅建設難題。針對公園建設涉及的重型作業與精細工程,村民自發組建 “義務施工隊”,涵蓋黨員干部、青壯年勞動力及有建筑經驗的能工巧匠,形成“黨群同心、能工聚力”的建設力量。在60余天的集中建設周期內,施工隊每天投工投勞達45人次,累計 2400余人次參與勞動:從修整5畝斜坡山石地塊的重型作業,到用鋤頭、鐵鍬清理碎石雜草的精細勞作﹔從砌筑8階大台階、73級小台階的精准施工,到完成208米護欄安裝、涼亭搭建、公共廁所建設及入口牌坊石安裝的系統工程,每一項任務都由村民親手完成,真正實現“自己的公園自己建”。
全程議事決策,彰顯民生意願。從公園規劃設計到細節優化,村民始終擁有“話語權”。通過集體議事會,村民圍繞山歌文化元素融入、功能區域劃分、設施樣式選擇等問題充分討論:有人提議在涼亭周邊種植花草,美化環境,有人主張護欄樣式貼合鄉村風貌,這些建議均被納入建設方案。這種“集體議事定方案”的模式,讓公園既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又充滿鄉土韻味,成為“建在群眾心坎上”的民生工程。

山歌公園初見雛形。羅世塊攝
陣地賦能,實現文化治理雙提升
山歌公園的建成不僅完善了村內基礎設施,更在文化傳承、環境改善與鄉村治理中發揮了多重效應,實現“從有到優”的跨越發展。
文化陣地雛形顯現,傳承載體逐步構建。正在建設中的山歌公園,已明確以“傳承山歌文化”為核心定位,朝著集文化展示、活動開展、傳承教育於一體的功能空間穩步推進。雖未正式落成,但公園的涼亭等核心區域已基本成型,成為村民心中承載文化記憶的“未來陣地”。清晨時分,常有村民駐足工地周邊,暢想建成后老人在涼亭傳唱山歌的場景﹔村“兩委”也已提前謀劃,計劃待公園完工后,在廣場定期舉辦山歌對唱、非遺展演等活動,讓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傳統山歌的魅力。
從“有傳承無載體”到文化陣地加速成型,從“群眾旁觀”到全民共建共享,登貢村山歌公園的建設,是“千萬工程”經驗在鄉村文化建設領域的生動實踐。下一步,登貢村將繼續推進公園后續建設,完善文化展示、活動開展等功能,全力將其打造為德保縣鄉村文化振興的示范陣地,讓嘹亮山歌在新時代的鄉村大地上持續唱響,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力。(黃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