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指尖技藝”變身“增收引擎”
——河池市政協專題協商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發展
“這些壯錦紋樣能不能融入現代服飾設計?”“電商直播如何幫助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打開銷路?”近日,廣西河池市政協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傳承和開發利用,增加民族地區群眾收入”為主題舉行界別協商會。市政協委員代表、縣(區)政協及市工信局、文廣體旅局等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圍繞民族手工藝傳承發展的痛點難點建言獻策,為民族地區群眾增收致富探尋新路徑。
文化瑰寶待激活:現狀與潛力並存
協商會伊始,河池傳統手工藝九大核心品類的代表作品展示引人注目:工藝精湛的壯錦、圖案細膩的瑤族刺繡、造型獨特的毛南族花竹帽,還有風格各異的陶瓷、金屬工藝品,這些凝聚著民族智慧的“指尖瑰寶”,讓參會者直觀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發展潛能。河池作為廣西重要少數民族聚居區,目前全市已形成刺繡染織、工藝陶瓷、金屬工藝等9大品類,擁有傳統手工藝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75人,建成非遺工坊、工作室82個,初步構建“非遺+傳承人+文創+工坊+旅游”發展模式。
調研數據顯示,近年來河池手工藝產業規模逐步壯大。東蘭縣壯錦民族服飾公司依托自治區級非遺技藝,2024年總產值達1050萬元﹔南丹縣八圩團結社區合作社通過藍靛染布技藝,帶動100多名群眾就業,人均月收入近3000元,訂單遠銷歐洲﹔都安縣臻藝瑤族服飾非遺工坊形成“產研學游銷”生態鏈,300多名婦女靠“文旅飯”月均增收2000至3000元。在文化價值轉化方面,宜州鉤針作品《伊夏曼舞》獲全國“金鳳凰”金獎,環江花竹帽成為外交部廣西推介活動伴手禮,南丹白褲瑤服飾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然而,與貴州、雲南等先進地區相比,河池手工藝產業仍面臨“成長煩惱”。專題調研報告指出,傳承后繼乏人問題突出,東蘭縣壯錦織造從業者平均年齡超55歲,近三年無30歲以下青年系統學習﹔天峨縣刺繡工作室學員因“耗時不賺錢”留存率不足20%。產業基礎薄弱、產業鏈不完善、融合深度不夠等問題同樣制約發展。90%以上從業者為家庭作坊,電商應用滯后,僅30%企業開通線上平台,年線上銷售額超百萬元企業不足5家﹔“手工藝+旅游”多為靜態陳列,體驗式消費佔比不足10%,未能形成消費閉環。
集智聚力獻良策:靶向破解發展難題
“推動民族手工藝品‘進景區’,是實現文化傳承與群眾增收最直接的結合點。”市政協委員、市文廣體旅局文化遺產科科長石重媚結合調研實踐提出建議,應推動產品從“紀念品”向“體驗品”“必需品”轉型,在宜州劉三姐故裡、南丹瑤望天下等景區開設壯錦編織體驗課、瑤族蠟染DIY等互動項目,同時將手工藝品融入景區民宿軟裝、餐廳陳設,讓文化元素成為旅游消費的“必需品”。
針對傳承斷層問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文廣體旅局副局長蘭秀玉委員建議借鑒三星堆盲盒的“體驗式”思路,打造“毛南非遺研學專線”,設計99至159元“非遺微工坊”體驗套裝,通過“一日匠人”課程吸引年輕人參與﹔同時優化傳承人補助機制,將縣級基礎補助從1500元提至3000元以上,按收徒數量、創新銷量實行分檔獎勵。
“要構建科學完善的傳承體系,讓傳統技藝活在當下。”天峨縣事業單位登記中心主任劉曉軍委員提出,應建立市、縣、鄉三級傳承人培養體系,推動“非遺進校園”常態化,編寫銅鼓文化、壯錦編織等鄉土教材,同時利用VR/AR技術建立傳統工藝數字數據庫,對銅鼓鑄造、花竹帽編結等瀕危技藝進行3D建模保存。
羅城、南丹、東蘭、都安四縣政協分別結合本地實踐發言。羅城政協建議完善手工藝檔案數據庫,利用電商平台拓展市場﹔南丹政協提出打造“一鄉一品”手工藝集群,推動銀飾、刺繡向時尚配飾轉型﹔東蘭政協聚焦銅鼓文化、壯錦技藝兩大核心資源,建議設立2000萬元“非遺產業發展基金”,開發銅鼓紋樣服飾、壯錦智能手環等國潮產品﹔都安政協則呼吁推動“手工藝+電商+民宿+研學”融合,將瑤繡、藤編元素融入農產品包裝,延伸產業鏈條。
面對委員和基層提出的問題,市工信局、文廣體旅局現場回應。市工信局表示,將推動手工藝與現代工業融合,建設“河池傳統手工藝數字化營銷平台”,設立“手工藝專項貸”,培育年產值超千萬元的龍頭企業﹔市文廣體旅局透露,目前正與河池數智電商基地合作,計劃組織非遺傳承人參加電商培訓,通過直播展示工藝技藝和文化故事,打造“河池有禮”區域公共品牌,推動手工藝品標准化、品牌化發展。
錨定方向促轉化:讓文化價值變經濟價值
“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民族地區群眾增收的‘金鑰匙’。”市政協領導在總結講話中強調,要從貫徹文化強國戰略、促進鄉村振興、推動文旅融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四個維度,深刻認識手工藝傳承開發的重大意義。當前河池正面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政策機遇,要主動對接市委“建設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的部署,推動傳統手工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協商會后,參會人員前往河池數智電商基地考察,實地了解直播電商、線下新零售等“IP電商+產業融合”新模式。在“河池有禮——官方直播間·河池民族手工藝品專場”直播間,主播現場演示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向網友講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直播間在線人數實時攀升。“通過這樣的平台,我們的手工藝品能走出大山,讓更多人了解河池的民族文化。”自治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西工匠羅華清感慨。
據悉,河池市政協將把此次協商會形成的共識轉化為具體行動,持續跟蹤手工藝產業發展情況,通過專題視察、提案督辦等方式,推動相關部門落實扶持政策,助力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增收,為建設“六新河池”注入文化動能。(黃煉 覃寶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