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北大橋堤外出現險情,上千名搶險人員連夜奮戰
與洪峰賽跑 同心護大堤

10月9日,在南寧市江北大道北大橋二坑泵站陷坑搶險現場,各部門救援人員有序展開堤壩加固工作。
“地面陷下去了,危險!”10月8日19時50分,南寧市應急指揮部的監控屏幕上,北大橋右側堤外停車場二坑泵站突然出現一處陷坑,巨大坑洞在夜色中格外刺眼,瞬間揪緊現場所有人的心。
連日來,台風與洪水過境,左江、右江、郁江全線突破警戒水位。南寧水文站預計,10月10日,郁江2025年第2號洪水的洪峰水位將抵達,屆時邕江堤壩將承受巨大的水位上升壓力。
情況緊急!現場立刻成立臨時指揮部,精准制定“封堵+加固+巡查”的搶險處置方案。
一場與洪峰賽跑的硬仗,就此打響。經搶險人員連夜奮戰,10月9日凌晨6時,現場完成塌陷點周邊土方回填和平整作業——險情得到有效控制。
天快亮時,累壞的消防隊員直接在馬路邊上躺倒就睡。這一幕被細心市民悄悄拍下,照片傳到網上后,網友們的評論滿是心疼:“心裡既踏實又不是滋味。踏實是因為知道有人在拼命護著咱們的家,不是滋味是他們就這麼硬扛下來了。”
險情遠未消除。在另一側的堤壩外滲水口,湍急的洪水正拍打著堤岸,侵蝕著河堤岸基。
加固堤壩,刻不容緩!
9日上午,32攝氏度的戶外高溫炙烤著邕江沿岸。當記者趕到北大橋二坑泵站時,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消防、城管、環衛、社區志願者等上千名搶險人員,自發排成兩列,沿著北大橋橋底樓梯形成“人力傳送帶”,自下而上將沙袋傳至壩頂。
“接穩了,沙袋不要落地!”沙啞的喊聲在隊伍中此起彼伏,消防人員的橘紅色、行政執法人員的深藍色、志願者的紅色、環衛工人的橙色、水電工人的鮮黃色……上千名搶險救援人員,肩並肩、手連手,每隔半小時一撥輪流接力搬沙袋,在烈日下形成了堤壩上一道移動的“彩虹防線”。
一個個三四十斤重的沙袋,在他們手中穩穩傳遞。每一個沙袋,都是一份守護家園的希望和信心。
“我要為家鄉出一份力,拼到沙袋接力的最后一輪,將堤壩筑牢!”武警雲南總隊德宏支隊機動中隊二級上士班長韋升東原本在南寧休假,看到救援現場直播,徑直奔赴現場,參與救援。
壩頂之上,機械與人力配合默契,正交叉作業:巨型挖掘機的鐵臂抓起結實的鋼筋鐵籠,投擲進塌陷口的水流中﹔天泵水泥灌注機械臂隨即啟動,注入灰色水泥漿石,加快堤壩構筑。
“當前首要的工作就是封堵塌陷口,用棉被、砂石、鋼筋鐵籠與水泥混合澆筑,在塌陷口外圍形成阻擋,防止水位上升、沖擊堤壩。”參與現場處置的一名項目經理抹了一把汗,指著正在加固的地方告訴記者。
“傘來了,快來幫忙。”14時左右,一陣“嘀嘀”的喇叭聲傳來,西鄉塘區環衛站工人駕駛滿載遮陽傘篷的三輪車,小心地停靠在橋底,班長蘇麗芳一邊喊,一邊扛起一把重數十斤、高兩米的遮陽傘篷,踩著台階往壩頂走。不一會,20余把遮陽傘在接力通道上撐開,為搶險人員擋住烈日。
“大中午的,高強度的搬運作業,救援人員很容易中暑。正好我們環衛站有很多遮陽傘篷,趕緊搬來給大家使用。”轉身,蘇麗芳又加入接力搬運沙袋的隊伍。
壩上是火熱的救援,壩下是暖心的守護。
北大橋底,一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年夫婦支起臨時“補給站”——早上8時送完孩子后,回家煮了一大桶綠豆粥、兩大桶糖水,還買了6大袋食用冰,免費供給救援人員食用。“綠豆海帶加點陳皮,特別解暑。”夫婦倆說,“相比累了一天的搶險人員,這點后勤保障算啥?希望借此給大家加油鼓勁!”夜幕降臨,他們又回家煮了一桶綠豆粥送來。溫熱的綠豆粥,暖了所有人的心。
傍晚時分,霞光為搶險人群鍍上金邊,自願來幫忙的大學生梁健華已來回搬運了五六撥沙袋﹔歇息了一會兒又接著上陣的消防員雷財盛抹著臉上的汗水,眼裡充滿信心﹔西鄉塘區基層民兵應急分隊隊長梁仁萬汗流浹背,卻依舊帶隊不停地傳遞著沙袋……
夜色漸濃,北大橋右側塌陷口水流逐漸平緩,險情進一步得到有效控制,但堤岸上,消防、水利和應急等搶險救援隊伍依然沒有撤離,他們共同攜手筑起一道堅實的“生命牆”,為南寧百姓守住平安。(記者潘登、沈程、陳可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