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行業

全國首個大容量鈉離子儲能電站擴容工程投運

為綠電高效消納注入“鈉電動能”

2025年10月09日16:47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10月8日,在廣西南寧市武鳴區的伏林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隨著最后一組儲能艙完成並網調試,二期擴容升級工程正式投運。作為全國首個大容量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該工程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百兆瓦時級鈉離子電池儲能技術”項目,在新能源高比例並網、消納難題日益凸顯的背景下,不僅以鈉離子電池儲能的技術優勢提供破題新路徑,更憑借資源與安全特性,為綠電高效消納注入“鈉電動能”。

10月8日,位於廣西南寧市武鳴區的伏林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二期擴容升級工程正式投運。梁磊攝

10月8日,位於廣西南寧市武鳴區的伏林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二期擴容升級工程正式投運。梁磊攝

從“0到1”驗証到“1到N”跨越,構建鈉電儲能新方案

坐落在綠野之中的伏林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十幾組電池艙、儲能變流艙、升壓艙等組成更大規模的白綠格子方陣。電站主控樓裡,技術人員通過電子大屏可實時監控儲能電站運行情況,電池總容量、電池健康度、充放電的性能指標,以及頻率、電壓、有功功率等實時參數清晰可見。

據了解,為攻克鈉離子電池儲能技術難題,2024年,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聯合中科院等科研單位組成攻關團隊,研制出210安時鈉離子儲能電池及國內首套十兆瓦時儲能系統,應用於一期工程,填補了鈉離子電池材料、鈉離子電池儲能集成技術以及鈉離子電池儲能安全防控技術三方面的空白。一期工程自2024年5月投運以來,已累計存儲並釋放超130萬千瓦時綠電,在電網調節、新能源消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期工程在一期10兆瓦時投產規模的基礎上,規劃建設40兆瓦時,投運后項目規模達到50兆瓦時。

“電站就像一個大型的‘城市充電寶’,經過這次擴容,電站在用電負荷低谷時段,每充滿一次,可以儲存5萬度綠色電力﹔在用電負荷高峰時段,這些電力釋放到電網,可滿足12000戶居民一天的用電。”南方電網廣西南寧供電局高級工程師羅傳勝介紹,擴容后的電站年充放電次數可達600次,每年可新增消納風光電量約3000萬千瓦時,相當於減少標煤消耗9000噸、減排二氧化碳1.35萬噸,可滿足約20000戶家庭一整年的用電需求,為區域“雙碳”目標推進注入強勁動力。

“如果說一期工程完成了鈉離子電池大容量儲能從‘0到1’的技術驗証,那麼二期就是‘從1到N’規模化應用的關鍵跨越。”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創新部副總經理黃家豐表示,伏林電站的建設與升級,始終圍繞技術突破與實用化推進,二期擴容並非簡單的容量疊加,而是通過技術升級、場景適配與效益提升,實現從技術驗証向系統優化的深度躍升,為鈉離子電池技術在大規模儲能領域的標准化推廣筑牢根基。

以技術場景效益優勢實力補位,為新能源添“消納新路徑”

儲能是新能源消納的關鍵支撐,而鈉離子電池憑借獨特優勢,正在成為儲能技術矩陣中的重要補充。

二期工程的核心突破聚焦於性能優化與成本控制。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專家唐彬介紹,升級版儲能系統採用新研發的240安時鈉離子儲能電池,容量較一期提升14%,始終保持行業領先水平。“這意味著相同體積下可容納更多綠電。”唐彬介紹,不僅儲能系統空間利用效率大幅優化,系統成本還降低近20%,進一步縮小了與成熟儲能技術的經濟差距。

系統集成的創新進一步增強了鈉電對規模化儲能場景的適配程度。採用高壓儲能系統方案,不僅降低了設備損耗,還使整體可靠性有效提升。同時,單艙容量從一期的2.5兆瓦時躍升至3.7兆瓦時,顯著提高了單位面積的儲能密度和整個電站的規模效益。這些技術升級形成了“電池性能—系統效率—規模效益”的正向循環,全方位提升了鈉離子電池儲能的實用價值。

據介紹,鈉電的天然特性使其在特定場景中更具優勢。鈉離子電池在-20℃環境下容量保持率接近90%,高溫下不易熱失控,適配廣西氣候特點﹔有的材料體系能帶來10000次以上的循環壽命,高於部分鋰電類型,更能承受新能源消納所需的高頻充放電。這種場景適配性,讓鈉電成為儲能體系中“術業有專攻”的重要一員。

體現長遠價值,為能源轉型筑“安全新基石”

伏林電站二期擴容升級工程,這意味著緩解新能源消納難、老百姓用上穩定綠電的“底氣”更足。

從技術安全維度看,伏林電站採用的核心材料、系統集成技術均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項目團隊已形成60項發明專利,制定3項行業標准,填補了鈉離子電池儲能領域的技術空白。這種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讓我國在儲能技術競爭中佔據主動,為新能源消納提供不受制於人的技術保障。

在伏林鈉離子儲能電站監控中心,周邊20余個光伏電站的出力曲線與儲能系統充放電狀態實時聯動,午后光伏大發時可自如儲電,傍晚負荷攀升時精准放電。這一幕生動詮釋了“多元技術互補”的儲能發展邏輯,也預示著隨著多元儲能技術路線持續突破,鈉離子儲能技術將在能源轉型中承擔更重要的角色,推動構建更安全、高效的綠電消納體系,助力“雙碳”目標加快實現。(陳欽榮、岳浩、梁沁沁、敬敏)

(責編:李敏軍、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