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興安縣:多元合力解紛 營造興旺安定環境

在桂林的山水畫卷中,興安縣如一顆明珠鑲嵌其間。華南第一峰貓兒山的清泉滋養著這片土地,千年靈渠將湘江與漓江巧妙勾連,見証著古人“通三江、貫五嶺”的智慧。如今,這份融通共濟的精神在這裡煥發生機,當地以多元合力化解矛盾糾紛,用現代治理智慧續寫著“興旺安定”的新篇章。
7月11日,在靈渠旁的興安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微法庭內,一場劍拔弩張的糾紛正在悄然化解。
興安縣某裝飾部與某公司因裝修合同產生糾紛,鬧到了興安縣人民法院。盡管該糾紛調解難度較大,興安縣人民法院還是決定先行調解。法院耐心聽取雙方訴求,安撫雙方情緒,調解時堅持“法為繩墨,理為基石”,既講法律條文,又論商業倫理,最終促使雙方握手言和。雙方感慨道:“這樣調解既保了利益,又留了情面,有利於今后合作,比打官司好得多!”
“隻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在這個新建成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興安縣委政法委牽頭統籌公安、檢察、法院、司法、信訪等多方力量,採取“常駐+輪駐+隨駐”等方式辦公,對各類矛盾糾紛實行一站式受理、多元化調處、全鏈條服務。自今年6月實體化運行以來,共接待來訪群眾123人次,登記、受理各類矛盾糾紛23件,辦結14件,當事人普遍表示滿意。
群眾的矛盾糾紛多元復雜,化解矛盾糾紛需要整合多元力量。興安縣依托縣鄉兩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構建起多元解紛模式,真正做到讓群眾說難事、為群眾解愁事、服務群眾辦實事。
群眾接待廳、訴訟服務大廳、矛盾糾紛調處室……走進溶江鎮社會綜合治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忙碌有序,或調解矛盾糾紛,或提供法律咨詢。該中心於2024年3月建成,整合了法庭、公安、司法、信訪、專業人民調解組織等力量,依托“一中心一張網”基層治理體系和政法小區的地域優勢,構建起綜治中心+法庭+司法所+派出所+村民委員會的“1+5”多元解紛格局。村民趙大爺說,過去有法律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辦,現在這裡能提供免費法律咨詢,心裡就有了底。
為高效解紛,興安縣還在基層設立黨員示范崗、共建責任區,推動黨員下沉一線,將黨的優勢轉化為服務治理效能。廣大黨員落實“雙報到雙服務”要求,為群眾解紛爭、辦實事﹔組織“夜學夜訪”“小板凳議事”等活動,聽取群眾心聲,引導大家團結友愛、理性表達訴求。興安鎮千余名黨員主動亮明身份,以紅色黨建引領紅色服務,堅持“村社吹哨,黨員報到”,以志願服務的小切口為群眾解難消怨。
心系民生,一心解紛。興安縣還不斷完善“一張網”管理模式,科學整合基層退休干部、民警輔警、禁毒社工等力量,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對矛盾糾紛按照發現、甄別、上報、交辦、處置、反饋、辦結的七步閉環工作法進行處理,確保早發現、早處理、處理好。此前,溶江鎮農戶與菜商簽訂合同后,菜商以蔬菜不達標為由拒收,農戶則稱是菜商提供的菜種有問題。溶江司法所牽頭調解,以將雙方損失降至最低為目的,促成了雙方和解。
“靈渠水長流,興安福常留﹔干群手拉手,平安到永久。”如今的興安縣,正以多元共治的生動實踐,用智慧與溫情合力繪就興旺安定的美麗畫卷。(曹長青 呂芳 文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