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民俗文化教育綻新光

當民俗的脈絡與教育的創新在時代浪潮中交織,河池市巴馬縣,這座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的小城,正以鮮活的實踐,在本土民俗文化的沃土上深耕細作。在這裡,山歌韻律、瑤族文化、非遺技藝不是博物館裡的靜態陳列,而是民俗傳承、勞動教育、非遺教學的巧妙串聯。
提及巴馬的民俗瑰寶,瑤族祝著節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為紀念始祖密洛陀而生的節日,自2021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更成為展示瑤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到農歷五月廿九日,瑤族同胞們換上紋飾精美的服裝,以銅鼓舞、山歌等節目在村寨門口迎接八方來客,讓山鄉滿是民族文化的鮮活氣息。
為了讓這份厚重的文化走進小學生的心中,2025年6月16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蒙靈帶著祝著節的故事走進東山鄉中心小學,面對一雙雙好奇的眼睛,蒙靈教孩子們唱瑤族古歌,講解祭拜儀式的寓意,展示傳統服飾上的獨特花樣,潛移默化中,非遺傳承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底發了芽。
不僅是祝著節,銅鼓文化也在校園裡“敲”出了新節奏。近年來,巴馬瑤族自治縣文廣體旅局定期開展“非遺進校園 銅鼓文化共傳承”系列活動,把沉甸甸的銅鼓搬進了多所中小學校。
在巴馬新民社區六能安置點,還有一個特別的“文化打卡點”,它正是以瑤族非遺資源及巴馬民俗文化為依托,以巴馬福壽文化為創意核心,打造出集產品研發、現場制作、展示展銷、培訓體驗、參觀接待、文化交流、電商直播等功能於一體的壹秋堂非遺工坊。
走進店裡,琳琅滿目的文創產品整齊排開,土布的質朴、鉤編的精巧、配飾的絢爛扑面而來,有快樂壽星玩偶、福壽巴馬藝術手提袋、瑤族銅鼓紋多功能手包、福壽巴馬民族風瑤藥養生槌等。
新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蘭詩豪介紹,每逢周末,壹秋堂非遺工坊便會迎來學校和親子家庭的探訪,他們喜歡現場了解文創產品的創作背景,聆聽民俗故事,以及體驗養生槌的制作過程。常態化的研學活動,讓原本藏在店裡的非遺,變成了能上手制作、能融入生活的“活文化”。
從藍靛課程示范班的成立,到創新開設“扎染坊”“藍靛種植區”,巴馬第五幼兒園將非遺教育與勞動教育互融互通,通過種藍靛、護藍靛、收藍靛、打藍靛、制藍靛泥等勞動實踐,讓孩子們從不同維度了解“藍靛扎染”的民族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
“以前隻在課本裡見過傳統技藝,現在自己能動手做扎染手帕,還知道藍靛草怎麼種、染料怎麼調,課本外的知識太有意思了!”學生黃鼎舉著自己染好的藍色紋樣手帕,眼裡滿是自豪。在巴馬鎮初級中學,非遺教學與思政課玩起了“跨界融合”。學校開設的藍靛扎染體驗課程,成了學生們最期待的“文化課堂”。
作為該校開發“藍靛染”體驗課程的第一人,教師李雲也頗有感觸:“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青少年是文化傳承的未來主體,我們把非遺融入思政課,學生在動手做扎染、聽文化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激發民族自豪感和主動參與傳承的責任感,最終實現活態傳承。”
據了解,截至當前,李雲已帶著她的團隊深入那桃鄉初級中學、那社鄉中心小學等10多所鄉鎮學校開展“藍靛染”非遺校本課程推廣活動。下一步,“藍靛染”系列課程將會通過學校推廣、社會推廣、家校共育、工坊研學等方式進行,通過系列的教育活動,拉近大眾與傳統非遺的距離,讓古老技藝在青少年指尖煥發新生。
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巴馬瑤族自治縣的民俗文化教育,不僅讓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多了“文化味”,更讓非遺技藝有了年輕的傳承人。未來,巴馬將繼續結合家鄉的文化環境,深耕民俗文化教育,讓這份獨特的“鄉土味道”,成為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重要養分,讓民俗之花在教育的滋養下,開得更加絢爛。(張宇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