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讓綠色能源“供得上”“用得好”

在桂林市龍勝縣花界山風電項目建設工地,施工人員在安裝風力發電設備。潘志祥攝
作為國家“西電東送”“天然氣南北互通”的重要通道,廣西正加快建設國家綜合能源安全保障區,全力打造億千瓦級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新能源成為裝機第一大電源、綠電交易首破百億度大關、“碳電尋源”系統一鍵查詢“數字碳賬單”……近年來,廣西能源領域的亮眼成果不斷涌現,彰顯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堅定決心。
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區非化石能源發電量1110.2億千瓦時,佔比達65.3%,較全國平均水平高20個百分點以上,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這一成績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9000萬噸,為區域低碳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廣西的能源結構持續向新迭代,產業發展緊跟綠色步伐,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正不斷迸發。
清潔能源撐起能源“基本盤”
缺煤、少油、乏氣,這是廣西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面臨的能源困境,制約著區域經濟發展。
如今,這片土地上的能源圖景已徹底改寫,清潔能源已成為廣西的能源基本盤。截至2025年8月底,全區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7883.5萬千瓦,裝機比重達70.3%,較全國平均水平高9個百分點以上。全區天然氣長輸管道長度達3763千米(約佔全國的2%),已實現天然氣管道“市市通”,天然氣接收能力達660萬噸,儲氣能力達6.9億方。
近日,廣西投資集團投資建設的廣西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傳來捷報——截至2025年6月30日,防城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自投運以來累計發電量突破14億千瓦時。
據悉,該項目是廣西“第一個下海測風、第一個核准、第一個開工、第一個風機並網、第一個全容量並網”海上風電項目。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8.5億元,年發電量可達20.6億千瓦時,滿足超200萬戶城市居民家庭基本用電,每年可節省標煤消耗約6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65萬噸,兼具經濟與生態雙重效益。
如今,新能源成為廣西裝機第一大電源和最主要的增量電源,逐步構建起集中式與分布式同步發展、陸上風電向海上風電持續延伸的新格局。
“十四五”期間,廣西新能源發電裝機年均增速高達40.9%。截至今年8月,清潔能源在全區1.12億千瓦的電源總裝機容量中佔比已超七成。其中,光伏、風電裝機分別達2936萬千瓦、2321萬千瓦,同比2015年分別增長229倍、56倍。
如何保障綠電穩定輸出?
廣西從“單一開發”轉向“系統布局”,在供應側持續發力,推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升。
廣西加快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建設,已核准8座抽水蓄能電站,同時大力推進集中共享新型儲能示范項目,截至8月底,全區已建成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320萬千瓦。
與此同時,廣西電網已實現500千伏變電站設區市全覆蓋、220千伏變電站縣域全覆蓋。2024年以來,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先后核准沿海西部通道加強工程、500千伏布山輸變電工程、桂中網架完善工程、桂東南網架完善工程等一批500千伏項目,廣西500千伏主網架正由“四橫兩縱”向更加堅強的“四橫三縱”演變,為新能源搭建起更加暢通的電力輸送“大動脈”。
隨著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加大,廣西可再生能源消納持續提升,2025年1—7月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50.8%,已達到國家下達目標任務水平﹔非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27.4%,優於國家下達廣西年度目標水平(23.1%)。
市場化打通綠電供需鏈
綠電產能穩步提升,如何實現高效消納,讓“綠色電力”真正轉化為“綠色效益”?
廣西給出的答案是:以電力市場化改革為抓手,讓“綠色屬性”成為炙手可熱的經濟資源。
在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框架下,廣西陸續推動核電、風電、光伏發電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用市場化手段促進非化石能源消費。
但隨著新能源大規模發展,新能源上網電價實行固定價格已難以反映市場供求變化,也無法充分體現新能源的環境價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建立綠色能源長效發展機制迫在眉睫。
廣西在前期推出綠電交易、低谷電力消納交易的基礎上,推動陸上集中式新能源全部入市參與交易,並配套完善政策保障,以市場化手段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新能源市場化消納。
截至目前,廣西已有278家新能源發電企業完成注冊並開展交易,累計成交新能源電量476.87億千瓦時,市場化消納規模持續擴大。
近年來,廣西還持續拓展綠電消納場景,將新能源汽車納入綠電利用體系。通過綠電交易、低谷電力消納交易等方式,引導39家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商購買綠色電力,推動“新能源車充綠電”在廣西落地。
“我們通過市場手段,讓分散的新能源汽車聚合參與到綠電消納中,實現‘新能源車充綠電’,提升綠電消納能力與電網運行效率。”廣西電力交易中心市場運營部高級經理劉滔解釋,對於新能源汽車車主來說,充綠電不但以實際行動參與節能減排,低谷時段充綠電還更優惠,實現環保與省錢雙贏。
這種“車網互動”模式,讓新能源汽車與電網形成智能協作。“這一模式既讓車主得到實惠,又能高效利用原本可能被浪費的綠電,是真正的雙贏之舉。”南方電網廣西電動汽車服務公司負責人談自強說。
數據顯示,2025年1—7月全區綠電交易成交電量已達112億千瓦時(佔全國的6.2%),同比增長90.6%,綠電交易量排名全國前列,平均成交價格同比下降27.2%,綠電交易市場蓬勃發展。
能源轉型賦能產業新發展
依托完善的市場機制和暢通的能源網絡,廣西新興產業持續釋放綠電消費潛能,為廣西能源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走進柳州國軒電池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自動化生產線正高速運轉。這家以生產磷酸鐵鋰電芯、動力電池組及儲能型電池組為主的企業,正借助綠電消費打開國際市場。
今年以來,該企業通過拓展海外市場,出口新能源汽車電池到印尼、越南、泰國等國家,消納綠電2122.6萬千瓦時,相當於減少碳排量8584噸,幫助企業通過綠電消費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
高耗能的電解鋁產業,也在綠電賦能下實現華麗轉身,從高碳邁向低碳。
“電解鋁是高電力耗能產業,電力成本佔總成本的40%左右。要突破發展的瓶頸,唯有降低能耗提升產量,向綠色發展要關鍵競爭力。”百色廣投銀海鋁公司董事長龔學德一語道破產業轉型的關鍵。
置身該公司生產車間,上百台電解槽每天24小時不間斷運轉。與普通使用火電的電解槽不同,這裡的電解槽所用電力,三分之一以上是清潔能源。通過技術改造,先進的電解工藝技術將槽體電流效率穩定在94.5%,綜合交流電耗呈連續下降趨勢,能效水平達到行業一流,優化噸鋁綜合電耗超600千瓦時。
龔學德告訴記者,相對於火電鋁,綠電鋁不僅每噸減少碳足跡約12噸,更可有效應對國際市場對進出口產品碳排放的限制措施,具備更好的市場准入條件,有利於鋁企業滿足汽車輕量化及新能源用鋁等新興市場需求。
“用戶以更低成本購買綠電,還能獲得相應的綠電消費認証,既滿足用戶低碳轉型、綠色用能需求,也幫助企業提升品牌價值和國際競爭力。”廣西電力交易中心董事長貝宇說,這一良性循環有效釋放了綠電消費需求,加速了全區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
如今,越來越多的廣西企業加入到這場綠色轉型浪潮中來,機械制造、鋁業、鋼鐵等傳統優勢產業,以及對碳排放敏感的外貿型企業,對綠電的消費熱情持續高漲。
另一方面,廣西大力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統籌推進現役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應改盡改。“十四五”前四年,累計實施現役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818.5萬千瓦、供熱改造760.5萬千瓦、靈活性改造(制造)1145.5萬千瓦。推動煤電機組發電煤耗降至303克標准煤/千瓦時以下,較2020年下降14克標准煤/千瓦時。“十四五”以來推動共計666萬千瓦的支撐性、調節性並重的清潔高效煤電機組投產,為消納更大規模的新能源提供有力支撐。
從清潔能源“供得上”到綠電資源“用得好”,廣西正以能源轉型為支點,撬動產業升級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書寫著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