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青山變“金山” 平桂區林下經濟激活萬畝綠色財富

2025年09月15日08:54 |
小字號

肉雞在標准化雞籠中自在覓食。

肉雞在標准化雞籠中自在覓食。

近日,在廣西賀州市平桂區西灣街道石梯村的一處家庭農場裡,成群的肉雞穿梭於林間,或在標准化雞籠中自在覓食。自動喂料、飲水、清糞設備有序運轉,現代化養殖場景令人眼前一亮。

“我們這兒一共養了1萬隻雞,大部分能長到6斤以上,每隻差不多能賺4塊錢。”農場負責人何初貴笑著說,林下養殖不僅讓雞肉更鮮美,還能除雜草、滅害虫,更省人工、提品質。

這片生機勃勃的農場,正是平桂區推動“林下經濟”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技術人員在操作養雞自動喂料設備。

技術人員在操作養雞自動喂料設備。

作為傳統資源型地區,平桂曾長期依賴礦產開發,環境歷史欠賬多、治理難度大。近年來,該區創新推出“1234”生態工作法,對37座礦山實施“一礦一策一影像”精准修復。截至目前,已修復歷史遺留礦山342.87公頃,復綠土地994.79畝,建成市級綠色礦山16座、自治區級7座。

但復綠只是第一步。如何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老百姓的“幸福靠山”,才是平桂區轉型的關鍵。

“我們從‘生態短板’出發,正把綠色變成財富。”平桂區林業局局長王岸華說。如今,以林下種植、養殖、旅游為代表的林下經濟年產值已突破13億元,曾經靠礦吃飯的群眾,真正實現了“靠山吃山”的綠色轉型。

鴕鳥養殖場一角。

鴕鳥養殖場一角。

在羊頭鎮臘木腳村的鴕鳥養殖基地,一群體型高大的鴕鳥正扇動翅膀、爭搶菜葉,場面十分熱鬧。基地負責人張光胡介紹:“鴕鳥渾身是寶,肉、蛋、羽毛都能賣錢,蛋殼還能做工藝品。”他算了一筆賬:一隻母鳥一年可產蛋100多枚,每枚能賣150元,加上肉和羽毛,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在望高鎮川岩村,油茶產業如今成了家家戶戶的“綠色銀行”。通過“黨支部+公司+基地”的模式,該村推動油茶向“畝產百斤油、畝值上萬元”邁進。目前,全村油茶成林面積已達1.25萬畝,預計今年產值超1億元。

“我們跟企業合作建起了油茶加工園,農閑時大家修剪、施肥、摘果,平均每人一年能多賺4000多塊。”川岩村黨支部書記羅萬裡說。

而在黃田鎮姑婆山深處,長壽谷生態產業園裡種植著千裡香、鐵皮石斛等中藥材1.18萬畝。這裡採用林下仿野生種植,既不佔用耕地,又提升了藥材品質。園區與華潤三九簽訂長期協議,通過“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帶動周邊村民參與種植,實現土地流轉和務工雙增收。

此外,產業園還延伸出旅游體驗基地,提供觀光、休閑、研學等服務,成功入選2024年廣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長壽谷中藥材種植基地。

長壽谷中藥材種植基地。

如今在平桂,林下經濟呈現出多元發展態勢:林下畜禽養殖、漁業從業人員超1萬人﹔林下種植涵蓋林藥、林菌、林糧等5大類﹔森林旅游持續升溫,成為林農增收新渠道﹔茯苓、鷹嘴桃等特色產業也逐步形成“加工園區+種養基地+科研+物流+旅游”五位一體的新業態。

僅2024年,平桂就有3家養殖基地入選廣西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上半年,平桂區生豬出欄27.11萬頭,同比增長6.2%,拉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2.3個百分點。

此外,平桂區還建起廣西單體規模最大的陸基圓池養魚項目,601個圓池整齊排列,採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引導農戶發展生態養殖。

“我們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推廣農業新技術、拓展功能農業、經營農業品牌,正全力打造種養循環的百億級產業集聚區——平桂樣板。”平桂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志偉說。

從礦山修復到林下種植,從生態養殖到旅游延伸,平桂一步步把“綠色資源”轉化為“綠色經濟”,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新路。未來,平桂還會生長出更多、更強、更好的綠色產業。(陶勝平、葉子)

來源:平桂區委宣傳部

(責編:陳露露、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