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各美其美”庭院共繪“美美與共”鄉村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壯闊實踐中,如何以細微之處撬動人居環境的蝶變?西林縣古障鎮古障村三卡屯給出了生動答案。這個村寨以家家戶戶的庭院為支點,將“戶戶行動自覺”與“處處美麗願景”深度交融,在方寸之間鋪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綠美畫卷,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提供了可感可學的基層樣本。
激活內生動力:從“要我干”到“爭著干”的自我覺醒
三卡屯的蛻變,始於對村民主體地位的深刻把握。人居環境整治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村民“我的家園我做主”的集體創作。
走進三卡屯,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戶戶門前的“微景觀”:門前老壇罐栽滿多肉,入戶小徑旁立蒼勁盆景,屋邊柴草碼放整齊,牆角空地辟為果蔬園。這些精致的細節背后,是村民把庭院當作“家庭名片”的珍視——自覺清理房前屋后的雜物,主動拆除影響村容的私搭亂建。
“以前總覺得環境整治是干部的事,現在不一樣了。自家庭院收拾干淨了,住著舒心,出門也體面。要是家家戶戶都清清爽爽,咱屯整體環境上去了,日子才能更有奔頭!”村民張應海的話道出了共識。從“等著看”到“動手干”,從“隨大流”到“出創意”,三卡屯村民用“主人翁”意識打破了“干部干、群眾看”的困局。村民們巧用廢舊物料“點石成金”,將破瓦罐改造成花盆,用舊瓦片砌出別致花壇,讓“變廢為藝”成為風尚。這種源自內心的自覺,讓鄉村環境治理從行政推動的“任務”,變成了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筑牢了生態宜居的群眾根基。
健全長效機制:從“一時美”到“長久美”的治理升級
美的培育,既要熱情更要制度。三卡屯的實踐証明,唯有長效管護,才能讓“潔淨美”從“曇花一現”變為“常態風景”。
屯裡創新推行“門前三包+公共輪值”機制:每戶負責自家庭院及房前屋后劃定區域的衛生整潔,公共巷道、屯內小廣場則由屯內固定的清潔員輪值維護。清晨的三卡屯,常能看到輪值清潔員清掃巷道、修剪綠植的身影﹔傍晚時分,村民們也會自覺把垃圾送到集中堆放點,確保清運及時,環境整潔。制度的規范引導,讓“柴草歸垛、污水入池、雜物歸位”成了無需提醒的自覺。
在長效機制的保障下,村民的巧思讓“美”有了更豐富的表達。農耀恆家的庭院是遠近聞名的“美學范本”:錯落的多肉組合成“四季景”,虯曲的盆景透著“山林意”,連閑置的草帽也成了庭院牆景的點睛之筆。曾經的“衛生死角”,如今成了村民打卡的“口袋花園”﹔閑置的邊角地,也成了鄰裡話閑的“共享驛站”。“推窗見綠、移步換景”不再是願景,而是三卡屯人觸手可及的日常。
強化示范引領:從“單點亮”到“全域興”的價值輻射
當“一戶之美”化作“戶戶向美”的自覺,鄉村振興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動力。三卡屯的智慧,在於讓“標杆”成為“火種”,以“互學互比”點燃村民的熱情。
農耀恆的庭院是屯裡的“活教材”。農忙之余,鄰居們常聚在他家院子,交流的不僅是盆景修剪、多肉養護的技巧,更在無形中提升著對美的感知與創造力。他從不藏私,主動分享經驗,帶著大家琢磨“如何讓自家院子更有韻味”。在他的帶動下,三卡屯的庭院裝扮從“簡單模仿”邁向“個性創造”:有的人家打造“多肉主題園”﹔有的專注“果蔬微田園”﹔還有的用老農具裝點牆面,讓鄉愁記憶生動流淌。
從激活村民主體意識,到“各美其美”最終成就“美美與共”。如今的三卡屯,巷道干淨整潔,庭院各有韻味,公共空間綠意盎然。更深刻的變化在於,這處處可見的“環境美”,滋養了村民對產業精耕細作的匠心,正悄然轉化為推動產業發展的“軟實力”。村民對待茶園、果園更用心、管護更精細,決心讓“茶葉更香醇、柑橘更清甜”。環境之美,不僅扮靚了家園,更革新了理念、凝聚了人心、積蓄了動能,讓做強茶葉、柑橘產業的方向更明、干勁更足。一幅環境“高顏值”催生產業“高價值”、最終實現“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振興畫卷,正在三卡屯繪就。
從激活村民主體意識,構建長效治理機制,再到以示范引領擴面增效,三卡屯深刻詮釋了“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真諦。這裡的實踐証明,只要把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激發出來,就能讓“小庭院”承載“大民生”,讓“微整治”撬動“大變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吳俊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