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布上的彩色“山河”
——田東作登鄉布努瑤“黑布彩繡”裡的文化傳承與新生

天光初曉,晨霧如輕紗般漫過田東縣作登瑤族鄉的青灰色群山,將這片布努瑤人世世代代棲息的土地,暈染成一幅朦朧的水墨畫卷。73歲的譚英根老人靜坐老屋門檻,身旁長桌上的黑土布舒展平整,銀針在她指間靈活翻飛,紅、黃、綠、藍的彩線如山間溪流般蜿蜒游走,在黑色底布上勾勒出靈動的“山河”紋樣。她的動作嫻熟而沉穩,每一針起落都帶著歲月沉澱的力道,仿佛在與數百年的民族記憶對話。
作登瑤族鄉是布努瑤族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數百年前,布努瑤先祖遷徙至此,便以黑布為紙、銀針為筆、彩線為墨,將族群的歷史、生活智慧與審美追求,繡進了世代相傳的服飾中。這種以“黑”為基、以“彩”為魂的手工技藝,不僅是布努瑤人的“穿衣哲學”,更是承載民族文明的“活化石”。
服飾藏智慧:黑布為底,彩線繪生活
布努瑤族服飾體系完整獨特,男女裝束既遵循實用邏輯,又飽含藝術巧思。
男子服飾,實用裡的精巧:以唐裝式上衣搭配寬腿褲為核心,褲腳寬達一尺、褲頭長三尺,穿時用繩扎緊——這一設計源自山地勞作的智慧,寬大褲腿便於攀山越嶺,收緊褲腰可避免勞作時牽絆。上衣布扣整齊排列,袖口、領口以彩線點綴,如夜空中的星子點亮黑色衣身﹔腰間裹著繡有花紋的黑布彩帶,既實用又顯精致。頭巾為約一米長的黑布,邊緣繡著細密紋樣,兼顧防風御寒與美觀。
女子服飾,繁復中的匠心:由上衣、百褶裙、腰帶、腰裙和頭巾五部分組成,每一處細節都藏著巧思。上衣用五片黑布拼接,右斜對襟鑲著羽狀花邊,紅、黃、綠三色絲線繡出的紋樣,酷似山間飛鳥的翎毛﹔袖口鑲三寸寬的大紅底花布,外露的縫合處用彩線密密縫制,如無數彩色螞蟻整齊列隊,透著獨特的秩序美。最精巧的是衣領,多種亮色花布疊縫后,再以彩線繡出幾何圖形,層次分明。
百褶裙的“學問”在褶皺裡:后褶密集、前褶稀疏,既保証美觀,又不影響田間勞作。二米長的黑土布腰帶兩端,彩繡的鋸齒紋象征連綿群山﹔腰裙上系著紅、粉、黃、綠、藍五色彩繩,分別寓意純潔、熱情、希望、好客與朴素,是布努瑤人對生活的美好期許。頭巾設計更顯精致,后部呈三角狀,邊緣繡鋸齒或圓形花邊﹔包過額頭的部分是三寸寬的刺繡花飾,四周鑲艷麗花邊,內側繡八角花或太陽花,中間綴16枚梅花式銀飾,搭配手鐲、珍珠項鏈、紅細線耳環,行走間銀飾輕響,盡顯民族風情。
“我們瑤族的衣服,底色是黑的,但心是彩色的。”譚英根老人的話,道破了布努瑤服飾的文化內核——黑色土布承載著對大地的敬畏,絢麗彩線則訴說著對生活的熱愛。
技藝傳歲月:一針糾錯需重繡,六十年堅守見匠心
布努瑤服飾制作是一門考驗耐心與專注力的技藝,一個完整紋樣往往要繡上百針,錯一針便需全部拆了重來。“我年輕時性子急,總把針腳縫歪。”譚英根回憶,母親當年握著她的手教導:“針要拿穩,心要靜。”家中姐妹四人,唯有她堅持繼承了這門手藝。“那時候家裡窮,母親說,學會這個,至少能有口飯吃。”
六十年時光流轉,老人的手已布滿溝壑,可針腳依舊精准如初。撫過手中的黑布,她總能想起年少時的夜晚:煤油燈的光映在斑駁土牆上,母親的繡花針投下細長影子,她趴在一旁,看著彩線一點點在黑布上“生長”——那是她與布努瑤刺繡最早的緣分,也是民族技藝代代相傳的縮影。
如今,現代機械雖為服飾制作提供了部分便利,但布努瑤人仍堅守手工制作。“機器繡得快,卻沒有溫度。”譚英根說,手工刺繡的每一針、每一線,都傾注著制作人的心血與情感,這是機械生產無法復制的靈魂。在布努瑤人的生命裡,民族服飾更是貫穿始終的 “儀式感”:壽宴上的盛裝、婚禮中的嫁衣,每個重要時刻都離不開它。61歲大壽時穿著盛裝拍攝的照片,會被子女珍重地挂在家中,成為家族記憶的一部分。
困境與希望:老手藝人的憂慮與文化新生的曙光
然而,這門承載著民族記憶的手藝,正面臨“斷代”危機。“現在年輕人都去城裡打工了,誰還願意花一兩個月學這個?”譚英根的嘆息裡,藏著許多老手藝人的憂慮。目前,作登瑤族鄉能完整掌握布努瑤服飾制作技藝的繡娘不足50人,制作一套服飾需耗時1-3個月,市場價卻僅750元,月收入不足千元——低廉的回報,讓許多年輕人望而卻步。老人摩挲著手中未完成的嫁衣苦笑,針腳裡藏著傳統技藝在時代變遷中的陣痛。
但希望並未消逝。近年來,田東縣人民政府與作登瑤族鄉政府積極行動,通過舉辦刺繡培訓班、民族文化展覽等活動,讓更多年輕人重新認識本民族文化的價值﹔一些返鄉青年也主動拜師學藝,為古老技藝注入新鮮血液。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九的“布努節”,更是成為布努瑤服飾文化的“展示舞台”:身著盛裝的瑤胞匯聚一堂,婦女們跳著金鑼舞,服裝上的紋樣隨舞姿流動,宛如一幅幅“活起來的畫卷”﹔銅鼓聲響徹山谷,激昂的鼓點仿佛在連接千年先祖與當代族人。
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布努瑤服飾文化更吸引了越來越多游客的目光。“很多游客不僅來看山看水,還特意來學刺繡、買民族服飾。”譚英根說,看著游客們對布努瑤服飾的喜愛,她對技藝的傳承多了幾分信心。
“只要還有人在做、有人在學,這手藝就不會斷。”譚英根望著“布努節”上歡慶的人群,眼神堅定。在作登瑤族鄉的群山間,布努瑤服飾是永不褪色的“山色”,每一道縫合線都是山徑的延伸,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每一朵繡花都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綻放著民族文化的絢麗光彩。當現代文明的風吹過瑤寨,這些帶著手溫的服飾,依然是大山最生動的注腳,訴說著布努瑤人對文化的堅守與熱愛。(周章師、袁琪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