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夫妻教師在大山深處的清廉守望

午后的陽光透過那王小學的教室窗戶,落在黃秀碧沾著筆漬的指尖上。她正俯身幫一年級學生扶正課本,輕聲領讀:“我愛我們的長江,我愛我們的黃河,我熱愛我們的祖國……”朗朗書聲裹著山風飄出教室,窗外的老樟樹斑駁作響——這所藏在百色市德保縣東凌鎮大山裡的學校,不僅記著黃永勇與黃秀碧夫婦三十余年的青春,更是用一生踐行初心的清廉榜樣。
黃永勇老師講授二年級數學。黃琪攝
黃秀碧老師為三年級學生授課。黃琪攝
1987年,黃永勇踏上教育之路,起初是在多個學校當代課老師,2004年,他正式調到那王小學。那時他每月工資不足外出打工同鄉的十分之一,親戚們紛紛勸他另謀出路,甚至他自己也有過動搖。但想到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神,想到他們可能因自己離開而輟學,這份對孩子的牽挂,成了他拒絕浮華的堅定理由。1993年,黃秀碧中師畢業后,受身為退休老教師父親的影響,也選擇扎根那王小學,兩人因教育結緣、結為夫妻,共同堅守教育初心。
多年來,那王小學條件艱苦、交通閉塞,年輕教師留不住,可夫婦倆仍堅定表示“哪怕隻剩1個學生,只要辦學就教下去”。面對多次調往條件好的學校的機會,他們始終拒絕,如今全校僅夫妻二人,依舊堅守,隻為山裡娃能上學,以耐清貧、抵浮華的定力,為“清廉”注解。
黃秀碧老師為學生洗菜備餐。黃琪攝
課后黃永勇為學生示范羽毛球運動。黃琪攝
“為方便教學,我們吃住都在學校。”一句話道盡他們幾十年“以校為家”的清貧。作為僅有的兩名教師,他們身兼數職卻無怨言:教學上,兩位教師總能捕捉部分同學因學習困難出現的情緒,鼓勵他們逐漸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共同跟上學習節奏。付出就有回報,2024年那王小學二升三年級同學在期末考試獲得了最高平均分,全鎮第一。管理午餐時,他們精准規劃每人5元營養補貼,換樣做菜,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孩子身上。“我們嚴格遵守五元營養餐計劃,列好一周的午餐清單,到指定的食品供應鏈公司採購食材,衛生情況由我們二人共同嚴格把關。”他們雖然給不了這些孩子富裕的生活,卻盡可能地讓每一個來自大山的孩子的精神世界都開出花兒來。“孩子們長大成人工作后常來探望,孩子們很懷念我們做的飯。每個孩子都該被認真對待,這是做老師的本分,也是良心。”他們的清廉,就藏在這份不偏不倚的公平裡,藏在對每個孩子的用心付出中。
三十余載,他們教出十幾名大學生走出大山,自己仍守著小學:教案本反復用,青絲添了白發,營養餐賬記得清晰而厚重。百色市優秀教師、德保縣優秀教師、2021年“中國好人榜”,2023年“廣西勤廉先進個人”等榮譽,被他們壓在教案下。在他們眼中,“清廉”不是標簽,是拒浮華的定力、不貪一分的規矩,更是守著大山孩子的初心。
放學鈴聲響起,孩子們背著書包圍上來,嘰嘰喳喳說著“老師明天見”。黃永勇和黃秀碧站在校門口揮手,山風掀起他們的衣角,夕陽把兩人的影子拉得很長,與身后飄揚的五星紅旗疊在一起。這大山深處的守望,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三十年的“不貪、不佔、堅守”,把“清廉” 二字,寫在了每一堂課、每一頓飯、每一次目送裡。(岑秀杯、林國書、黃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