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同心﹒凌雲答卷》粵桂協作系列報道(二)
粵桂攜手夫子跨越千裡的教育筑夢
——粵桂協作“組團式”幫扶點亮凌雲學子未來

廣西凌雲縣素有“古府、茶鄉、山水、長壽、活力、壯志凌雲”之美譽。自東西部協作開展以來,粵桂協作駐凌雲縣工作隊以協作機制為基、創新舉措為要,在基層建設、產業幫扶、醫療協作、教育支持等領域深耕細作。為全景呈現十年幫扶成果,凌雲縣推出《山海同心·凌雲答卷》粵桂協作系列報道。系列(二)聚焦教育協作,記錄深圳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凌雲的實踐,展現跨越千裡的教育溫度。
在粵桂協作的宏大敘事中,教育幫扶如同一股溫暖的春風,跨越千山萬水,吹拂著廣西凌雲縣這片曾經教育資源匱乏、發展滯后的土地。2022年,這股春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教室裡傳出了與往昔不同的朗朗讀書聲,教師辦公室裡回蕩著悉心備課的專注之音,兩種聲音交織成奮進的樂章,推動凌雲教育邁上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凌雲縣職業技術學校與教師們研討教學方案。周俊位攝
破局:從“單兵作戰”到“組團攻堅”的幫扶新范式
傳統的支教模式往往局限於個別教師的零散支援,難以形成系統性的教育革新。而粵桂協作教育“組團式”幫扶,則是一次精准診療后的系統幫扶。深圳市鹽田高級中學、深圳市鹽港中學幫扶團隊深入凌雲縣中學和凌雲縣職業技術學校,針對學校管理、教學科研、師資缺乏等痛點,量身定制“一校一策”改革方案。
在凌雲縣中學,幫扶團隊推行了每兩周一次的集體備課制度、科組公開課制度,構建了大、小科組並行的集體備課體系。大科組每學期集體備課20次,小科組不少於10次,形成了“大組統方向、小組抓落實”的高效分級教研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本地教師的教學技藝,還促進了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
凌雲縣職業技術學校則採用了“先總后分”的思路和“1+2”分段模式,實現“課程、學分、學籍、師資”互通,促進職普雙向融通發展。在深圳后方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幫扶團隊為兩校引入了約1000萬元資金和物資,完善了學校軟硬設施,引入了專業人才,將深圳優質教育資源“平移”到凌雲,為凌雲教育注入了強勁動能。
凌雲縣中學粵桂協作教育幫扶校長徐元珠與幫扶老師們開展集體備課方案研討。周俊位攝
攻堅:破舊局啟新程,實現學校質量大跨越
在凌雲縣中學,幫扶團隊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推動教學質量躍升。凌雲縣中學校長徐元珠介紹,2025年高考本科上線率達50%,這一成績的背后是教學管理的精細化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學校以科組長帶頭牽引,構建了高效的分級教研模式,讓本地教師在“實踐-學習-提升”的閉環中不斷磨礪教學技藝。
凌雲縣職業技術學校陳老師高興地說:“在我所教學的班級,物理綜合分數在百色市全體參考學生中排2000多名,提高學校總體物理成績在百色各市縣學校的排名,從40名躍至20名﹔數學成績還超過百色市所有院校平均分40多分。”幫扶團隊還引入了“費曼學習法、多巴胺教學法”,通過分小組研討、問題導向教學、學生互教互學等創新方式激活課堂,構建了知識傳遞與能力培育的良性循環。
凌雲縣職業技術學校則以“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為破局點,構建了“一個入口、兩條通道、雙向融通”的多元化育人模式。2024年畢業生就業率提升至95%,升學率達80%。近兩年來,師生在自治區級技能大賽中屢獲佳績,學生團隊斬獲3銀6銅,教師團隊斬獲廣西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技能比賽一等獎4項。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幫扶團隊在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的全面支持。
凌雲縣職業技術學校粵桂協作幫扶陳老師通過提問式教學方式讓學生上台作答。龍燕芳攝
共生:從“輸血”到“造血”的隊伍培育
幫扶團隊堅持“授人以漁”的理念,通過“團隊帶團隊、專家帶骨干”的模式培育本土師資。凌雲縣中學構建了“師徒結對”長效機制,每位幫扶教師至少結對指導1名本地青年教師,每學期組建50隊師徒組,通過公開課、集體備課等途徑形成“備課—實踐—反思”閉環培養鏈。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教學成績,還培育出了一支“帶不走的師資隊伍”。
凌雲縣職業技術學校則多管齊下推動教師隊伍由“輸血”向“造血”轉變。2023年7月,凌雲縣第二高級中學在凌雲縣職業技術學校正式挂牌成立,成功打造普高職高共處一園的凌雲縣綜合高中園,成為廣西首個推進職普融通辦學試點校。學校申請新增了104個教師編制,引入深圳市鹽港中學及本地優秀教師駐點幫扶。同時,引入800萬余元粵桂協作資金建設實訓基地與智慧教室,破解硬件桎梏。在科研成果方面,學校科研課題立項率從33%躍至83%,獲2項教學成果獎。這些舉措逐步形成了一支教育資源與本土需求深度共生的穩定師資隊伍。
凌雲縣中學粵桂協作幫扶老師給高三學生上課。周俊位攝
展望:續寫山海情深的新篇章
跨越山海的教育協作仍在繼續。從2022年的制度構建到2025年的教學備考理念深化,從普高質量的飛躍到職教成果的突破,粵桂協作教育“組團式”幫扶已經深刻改變了凌雲縣的教育面貌,架起了兩地友誼的橋梁。
從“千年茶鄉”到“教育高地”,粵桂協作正以“組團式”幫扶為筆,繪制鄉村振興的教育新圖景。正如凌雲縣委常委、副縣長張定湘所言:“這場跨越千裡的教育幫扶,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懷的延續——深圳的‘先發’優勢與凌雲的‘后發’潛力,正在碰撞出鄉村振興的人才火種”。(周俊位 龍燕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