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八桂看實干 同心共繪新圖景
——全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考察側記

近日,廣西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現場推進會考察團,循著民族團結的生動軌跡,先后走進南寧市體強路小學、邕寧區龍象社區、良慶區壇板坡、廣西華芯振邦半導體有限公司,萃取基層一線的鮮活經驗,感受各民族同心筑夢的力量。
校園陣地:文化浸潤間播撒團結種子
龍球翻飛、笑語飛揚,考察團剛踏入南寧市體強路小學繡球廣場,便被各族學生的“龍﹒球”大課間吸引——傳統舞龍與籃球創意融合,孩子們在運動中觸摸傳統文化,傳遞團結情誼。考察團成員們紛紛用手機定格這一鮮活瞬間。
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該校構建多元化育人體系,讓團結種子扎根校園。在講解員引導下,考察團沿著校園步道參觀“一廊一館兩園”文化陣地:走廊展板系統呈現56個民族歷史文化,同心園集民族知識普及、非遺展示與互動體驗於一體,陶藝室裡學生復刻傳統制陶工藝,香火龍舞社團跟著非遺傳承人練舞步。
“我們開發23節民族團結教育精品課例,將壯族嘹啰山歌、毬絲制作等非遺融入課堂。”校長張慧萍介紹,學校還通過“民族英雄故事宣講”“紅色情景劇”等活動,厚植各族學生愛國與團結意識。
社區舞台:互嵌融合中繪就幸福圖景
離開校園,考察團來到邕寧區蒲廟鎮龍象社區。這裡聚居壯、漢、苗等7個民族,常住人口約1.8萬,搬遷群眾佔35%、流動人口達5.5萬。社區以“我家在龍象”為抓手,打造多民族互嵌式生活場景,讓群眾“住下來、穩得住、融得進”。
在社區二樓活動中心裡,“點米成畫”成人班正在開課,各族居民用彩色米粒創作民族紋樣作品﹔古箏教室裡,悠揚的琴聲陣陣傳出——這是社區聯合共建單位開設的公益課程,由共建單位提供師資,社區提供場地與器材。
在 “紅石榴就業服務站”,考察團了解到,服務站已開展50多期技能培訓,其中幫助新疆籍居民杰力力從流動攤販轉型為固定店主,月營業額達6萬元。“我們通過生活、思想、就業、治理、情感‘五大互嵌’,讓各族群眾從‘鄰裡’變‘家人’。” 社區支書顏桂鳳說。
鄉野村落:產業賦能下激活共富動能
車行至良慶區那馬鎮壇板坡,同心文化廣場上的 “同心榕”“同德榕”率先入目,這是各族群眾為紀念改革開放所種,寓意同心共建家園。廣場旁的感恩亭裡,幾位老人正坐著聊天,亭前的“感恩石”上,以嘹啰山歌形式鐫刻的《月月歌唱共產黨》歌詞,字裡行間滿是群眾對黨的感恩之情。
“十幾年前這裡還是交通閉塞、飲水困難的貧困村。”隨講解員走進企業展區,廣西爾吉農牧的魔鬼辣椒、新騰澳龍的澳洲淡水龍蝦整齊陳列。“魔鬼辣椒辣度是朝天椒6倍,能為螺螄粉產業降本﹔澳洲龍蝦市場價60-100元/斤,前景廣闊。”工作人員介紹時,考察團成員圍繞技術與銷售深入交流。
壇板坡引進3家農業龍頭企業、建成500多畝設施大棚,日均吸納300余人就業、人均月工資超4000元﹔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破20萬元,家庭年人均純收入較2013年增長近5倍……考察團聽到壇板坡快速發展情況后紛紛點贊。此外,壇板坡挖掘嘹啰山歌、師公戲等民俗,定期舉辦 “三月三” 活動,實現 “物質精神雙富裕”,獲考察團高度認可。
企業陣地:協同發展中凝聚奮進力量
最后一站,考察團來到廣西華芯振邦半導體有限公司。走進企業展廳,一面布滿晶圓片的簽名牆格外醒目,晶圓凸塊、芯片模組等產品展現技術實力。考察團成員認真聽著技術講解,不時就產品應用領域、技術創新難點深入提問。
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公司474名員工中少數民族佔45%,各族員工攜手攻關核心技術。在“石榴籽之家”,考察團看到員工讀書交流,牆上“三月三”美食品鑒、端午包粽子等活動照片,盡顯和諧氛圍。
“公司不僅抓生產,還注重人文關懷,這樣的氛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企業講解員說,“我們通過‘老帶新、傳幫帶’模式,組建超百人的研發團隊。”企業立足發展實際構建“五芯協同”工作機制,以黨建引領為核心、技術創新為引擎、人才共育為支撐、文化交融為紐帶、產業賦能為目標,不僅為民族地區產業升級注入動能,更書寫了民族團結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的篇章。
從校園育魂走到社區融情,從鄉村興業看到企業聚力,考察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慨,見証了廣西“五個家園”建設的扎實舉措。如今,八桂大地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走深走實,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基層沃土綻放。(喬佳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