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間土貨到螺螄粉“靈魂” 柳江竹筍“身價”翻倍

八月的清晨,第一縷晨曦尚未完全驅散山間的薄霧,廣西柳州市柳江區土博鎮琴懷村的連片的麻竹林裡便已熱鬧非凡。朦朧霧氣中,工人們手持採筍鐵鍬,穿梭在翠綠的竹林間,開啟新一天的採收工作。
柳江區土博鎮琴懷村的連片的麻竹林。
8月20日,走進琴懷村竹筍種植園,隻見工人們正熟練地辨識達到採收標准的成熟竹筍。他們迅速清理表層浮土,找准角度,一鏟切斷筍根,手腕輕轉,整根竹筍便被完好起出。新鮮採挖的竹筍很快壘滿筐簍,經過工人們快速剝殼處理后,一車車白嫩的鮮筍被運往周邊加工廠,進行筍絲加工腌制。
“年均畝產可達5000斤,採收期從每年6月持續至10月。”種植園負責人覃裕江指著長勢旺盛的麻竹筍介紹。這片上百畝的麻竹林於2021年種植,種植后第二年開始產筍。目前每天能產出優質鮮筍3000斤,以當前市場行情,經過處理的剝殼筍收購價為1.2元/斤,未處理的帶殼筍則為0.8元/斤。麻竹筍生長速度快、產量高,不僅銷路穩定,更能為周邊村民創造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剛剛採挖的麻竹筍。
工人們快速剝殼處理麻竹筍。
“如今村裡發展竹筍產業,我們不用出遠門就能工作,真正實現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正在林間忙碌的琴懷村村民何加民笑著說。採收季期間,基地每天需要雇佣工人。通過協作的模式進行採收,通常半天就能完成砍筍、剝筍、賣筍等流程,既能保証竹筍的新鮮度,又能自由安排下午的時間,讓工人們真正實現“務工務農兩不誤”。
隨著螺螄粉風靡全國,作為酸筍核心原料的麻竹筍需求持續攀升。土博鎮緊抓機遇,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持續推動麻竹筍產業向規模化、標准化發展。如今,一批批優質麻竹筍正源源不斷地從土博鎮走向各地市場,成為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昔日的“小竹筍”,正逐步成長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蓬勃動力。
姚瑋懌、黎雨燕 攝影報道
剝殼后的麻竹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