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遇龍河上,“智慧筏”撐開新景

中午12點,桂林市陽朔縣遇龍河景區筏工蔣受乾將竹筏停靠在驥馬碼頭旁,仔細擦拭竹筏上的座椅。隨著游客登筏,他的服務裡程、安全記錄與游客評價,都將通過無形的數據,實時匯入景區“智慧大腦”的江河。
“現在可不敢馬虎!”蔣受乾劃著竹筏說,“偏離航線會報警,沒穿救生衣會被監控,服務評分直接關系收入。”這套無形的“電子工牌”,讓筏工的一篙一槳、一言一行都轉化為可追溯的“數字足跡”,為傳統竹筏裝上了“規范引擎”。
遇龍河景區驥馬碼頭。人民網 梁章暉攝
很難想象,多年來,遇龍河景區因“服務不規范”屢遭投訴。“以前游客凌晨五點就來排隊搶票,旺季時碼頭能堵成‘長龍’﹔有些筏工靠‘暗示小費’增收,服務好壞全看心情。”在遇龍河上撐筏23年的蔣受乾坦言,過去的管理像“摸石頭過河”。
作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金字招牌”,遇龍河景區如何破解管理難題?答案藏在智慧大腦裡。
走進景區的指揮中心,一塊大屏幕上全方位地實時顯示著遇龍河全流域30多公裡的情況,此刻,河面數百張竹筏的軌跡正實時匯入景區“智慧大腦”,在電子地圖上聚成一條躍動的金色河流。
2023年12月至2024年4月,遇龍河景區陸續上線智慧票務系統、乘筏系統、智慧監控廣播系統、景區大數據平台四大數字化管理系統,全面提升景區管理效能。
遇龍河風光。人民網 雷琦竣攝
曾幾何時,凌晨的碼頭總排著搶票長隊,黃牛攥著加價百元的票吆喝,這是游客們揮之不去的糟心記憶。轉折始於一套“12306式”實名系統,游客隻需指尖輕點,就能在線上預約購票,而后台大數據平台像個“預報員”,能夠預測每日客流峰值,動態調整各碼頭漂游線路開放數量,讓景區走得順、堵得少,通行效率直接提升60%。
“現在服務好不好,數據說了算。”陽朔縣遇龍河景區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玉芬介紹,經過整治,2024年,遇龍河景區實現“零小費”“零黃牛票”投訴,安全生產零事故。2025年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192萬人次,營收1.75億元,同比游客量增長46%、營收增長48%﹔12345工單中表揚工單佔比達81%。
遇龍河金龍巡游。陽朔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竹筏行至河灣處,蔣受乾望著遠處笑稱:“現在不僅游客能評我,‘天眼’也在盯著安全呢。”河岸高塔上,1117組高清攝像頭與無人機巡檢組成立體防控網,實時監測游客危險行為、筏工違規操作、防溺水等場景。從“人盯人”到“數管服”,遇龍河上的“智慧筏”載著游客的笑臉,也載著景區高質量發展的新答卷。(何寧、雷琦竣、朱曉玲、覃心、梁章暉、韋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