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黨建引領聚人才 歸巢反哺促振興

——靖西市武平鎮積極探索“引育留”全鏈條服務體系紀實

2025年07月08日15:34 |
小字號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近年來,靖西市武平鎮通過黨建引領構建“引育留”全鏈條服務體系,以情感召喚、產業賦能、平台搭建為抓手,吸引青年“歸巢”創業就業,讓“新農人”成為激活鄉村的“新引擎”。2025年上半年,全鎮務工人員回流持續增長,特色產業規模超1.7萬畝,惠及群眾超5000人次,一幅“人才回歸、產業興旺、鄉村煥新”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精准引“鳳”:打好“政策牌” 破解“人才荒”

“過去村裡年輕人往外跑,現在政策好,回來種果一年能掙十幾萬。”談及村裡的變化,武平鎮多納村黨支部書記譚如潑介紹說,2024至2025年,多納村已有20余人從廣東返鄉投身百香果種植,每戶種植規模在5畝至35畝不等。曾經的“離鄉潮”正悄然轉變為“歸巢熱”。

這份轉變,源於多納村對特色產業的深耕。依托3000畝納百春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基地,多納村探索出“政府主導,支部引領,先鋒示范,群眾抱團”的發展模式。村“兩委”干部率先扛起鋤頭、種下果苗,用實際行動打消村民顧慮﹔同時,積極引進外地能人,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理念與新技術。在黨員干部與致富能人帶動下,80多戶村民紛紛加入,葡萄、百香果、柑橘等特色產業種植面積已達5000余畝,曾經的撂荒地,如今挂滿累累碩果,成為村民致富的“金土地”。

返鄉青年黃志勇正是這場產業變革的受益者。2024年,結束多年打工生涯的他回到家鄉,從5畝百香果起步,憑借科學種植與市場機遇,第一年便收獲頗豐。嘗到甜頭的他,今年果斷將種植面積擴大至25畝。“在家門口創業,既能照顧家人,又有可觀收入,比在外漂泊強。”黃志勇言語間滿是干勁。

多納村的“人才回流”並非偶然,背后是武平鎮的人才招引策略。武平鎮組建起由黨員、致富能人構成的“招才小組”,精心建立在外人才數據庫,動態追蹤務工人員分布、技能特長與返鄉意向。針對有潛力的青年,採取“一對一”聯絡機制,以政策扶持解決創業后顧之憂,吸引更多青年返鄉,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

不僅要“引回來”,更要“扶上馬”。武平鎮設立“服務咨詢點”,從政策咨詢、土地流轉到技術培訓全程護航,同時協調金融機構提供低息貸款、優惠服務、金融支持。2024年,全鎮共完成煙農貸37筆324.5萬元,小額信貸支持種植水果類44筆617.5萬元,緩解人才回鄉發展金融壓力。2025年,返鄉青年譚宏廳在政策支持下發展種植12畝百香果,帶動周邊農戶增收,“家鄉給了我們舞台,我們也要為家鄉‘造血’。”

產業留“鳳”:延伸“產業鏈” 筑牢“發展巢”

人才留得住,關鍵看產業。武平鎮立足“三縱一橫一中心”產業布局,推動農業提質、工業聯動、三產融合,讓返鄉人才“有干頭、有奔頭”。

農業現代化撬動大發展。通過“村集體+公司+農戶”模式,引進5家農業龍頭企業,打造百香果、葡萄等萬畝特色產業集群。各產業園帶來的發展效應成倍提升。退役軍人農淞淇在得知鄰裡都種植百香果並連續多年獲得豐產后,2024年毅然回到武平鎮大道街發展百香果,今年他種植的10畝百香果豐收在望。

工業反哺激活就業鏈。依托信發、天桂鋁業等龍頭企業,武平鎮創新“村企共建”模式。堅持把人才聚在生產鏈上,定向輸送返鄉人員進企就業,同時引導他們在周邊發展餐飲、物流等配套服務業。堅持把黨組織建在服務鏈上,成立政、村、企黨建聯盟,明確“組織聯建、活動聯辦、矛盾聯調、成果聯享”四聯工作機制,開展“五個一”活動(一次志願服務、一次慰問、一場文化活動,組建一支隊伍、建設一個活動場所),提升聯盟單位黨建引領力、基層組織力、發展推動力,助推企業滿產達產,提高全市稅收收入。

自企業入駐以來,累計輻射帶動全市近3000人實現本地就業務工,推動廣西信發、天桂鋁業等龍頭企業2024年產能全面釋放,實現氧化鋁產量486萬噸、電解鋁產量29萬噸,鋁工業總產值攀升至246.7億元、增長25.3%。目前,該片形成“以產聚人、以人興業”的良性循環。

農文旅融合拓展新空間。武平鎮挖掘生態資源,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將生態果園與休閑旅游、觀光採摘農業有機結合。轄區內蜜桃、刺梅、葡萄、李子等40余個特色水果採摘園年接待游客超2萬人次,帶動農產品銷售超百萬元。

黨建育“鳳”:激活“內生力” 培育“話事人”

“鄉村振興不能隻靠‘輸血’,更要培養‘領頭雁’。”武平鎮將人才培育嵌入黨建肌理,實施“三員培養計劃”:把產業能手發展為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優秀人才納入村“兩委”成員后備梯隊,引導村“兩委”成員參加公職人員招錄考試,切實把有能力、有經驗的人才留在基層,服務鄉村發展。

科技特派員“把脈開方”。鎮黨委、政府以農業服務技術人員為主體,聯系上級職能部門派出技術員,組建技術服務隊,開設“田間課堂”,解決種植、銷售等難題。返鄉青年黃大平在外出打工2年后,回鄉種桑養蠶,“現在種桑養蠶有技術員指導,銷路也不用愁,年收入比外出打工還多。”

“后備人才庫”蓄力基層治理。全鎮儲備40歲以下村后備人才中,返鄉青年佔比35%。返鄉創業“90后支書”林其坤敢為先鋒,自己種植了20畝百香果,還帶領村集體引進企業種植,促進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為家鄉的父老鄉親提供了就業崗位。

從“孔雀東南飛”到“春暖燕歸巢”,武平鎮以黨建為紐帶,以產業為根基,以服務為保障,破解人才困境。如今,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在這裡找到舞台,他們的故事,正是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注腳。武平鎮將持續深化“引育留”機制,讓人才“歸巢”更暖心,鄉村發展更強勁。(羅俏)

來源:靖西市武平鎮人民政府

(責編:周雨樂、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