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市平桂區:讓文物“活”出時代光彩

近年來,廣西賀州市平桂區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文物保護+非遺傳承+文旅融合”為舉措,構建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與創新性發展新思路,實現文物資源從靜態保存向活態傳承的跨越式升級,讓沉睡的文物煥發新生,展示該區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歷史、講述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故事,在文旅融合中繪就一幅“活態傳承”的壯美畫卷,進一步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數起來”,構建文物資源數據體系
2024年以來,平桂區以行政村為基本單元,開展全面細致的文物普查工作。針對文物普查歷時長、范圍廣、類別多的特點,通過對照確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名錄與各級文保單位名單,梳理2012年以來文物資源專項調查、區域性專題調查的新發現文物,並收集其他行業各類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名錄,建立了平桂區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家底數據庫”。在普查內容上,平桂區結合區域實際,將“工礦業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革命文化遺產”等納入普查范圍,完整展示平桂發展的歷史脈絡。在普查對象上,秉持“分類推進,靶向施策”的原則。針對“八都古墓葬群、平桂防空洞、古建筑群遺址”等重難點不可移動文物在普查中遇到的路線難定、現存建筑數量難以界定等問題,通過反復多次比對地圖,請求上級專家支援,邀請熟悉文物點地形地勢的群眾共同研究,擬定科學合理的普查路線。完成平桂紅樓、八都寨文物點等101處“三普”文物的實地復查,完成率達100%﹔對不可移動文物105處,包括12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2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檔立卡。
“動起來”,傳統民俗賦能文物保護
平桂區深耕本土文化資源,積極探索文物保護與非遺民俗傳承的融合路徑,讓沉睡的歷史遺產煥發新生機。當地依托客家圍屋、宗祠等特色文物建筑,將非遺民俗活動巧妙融入其中,每逢傳統節慶,客家山歌展演、舞龍舞獅、傳統手工藝市集等民俗活動在古建院落輪番上演,在文化共享盛宴中進一步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游客不僅能近距離欣賞文物古跡的歷史風貌,還能沉浸式體驗非遺的獨特魅力,感受傳統技藝與古老建筑碰撞出的鮮活生命力,不斷增進對平桂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同。這種創新模式,既為文物保護注入了新活力,也為非遺傳承搭建了更廣闊的展示平台,讓承載著歲月記憶的文物真正“活”在當下,走進大眾生活。如,黃田鎮大廟山廟會依托大廟山漢代採礦遺址,每年正月十九舉行,為期三天。該廟會的民俗活動以黃田鎮為中心,輻射至八步區等周邊鄉鎮,影響力遠及粵桂湘三省區交界地區。通過活態展演形成了“以俗護文、以文興俗”的良性互動保護傳承。
“火起來”,文物內涵賦能文旅發展
平桂區深耕文化資源富礦,創新探索“文旅+鄉村”融合發展新路徑,將文物古建筑、歷史遺跡等文化瑰寶巧妙嵌入鄉村旅游線路,融入特色文化產品開發,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鄉村旅游從“活態傳承”邁向“火熱出圈”。漫步小涼河鄉村旅游區,牛岩渡槽這一見証時代變遷的古老灌溉工程遺址,訴說著先輩們改造自然的智慧與堅韌﹔橫跨碧水的五桂橋歷經百年風雨,依然散發著古朴典雅的韻味,見証馬峰百年古圩的人間煙火與溫暖鄉情。游客在此不僅能飽覽山水田園風光,更能沉浸式感受傳統農耕文化的深厚底蘊。在中國傳統村落、廣西民族特色村寨沙田龍井村,張廷輔故居、龍井泉等歷史遺跡串聯起時光長廊,吸引著八方游客紛至沓來。這些承載著歲月記憶的文化遺存,為鄉村旅游注入了獨特的人文魅力,讓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愈發豐盈。此外,該區以國寶文物麒麟尊為靈感源泉,精心設計賀州市第五屆運動會暨第三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吉祥物“麒麟寶”。見証華夏族文化和百越文化相互交融的“麒麟寶”讓沉睡千年的文物走出展櫃,以憨態可掬、鮮活靈動的姿態融入現代生活,成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傳播平桂文化的新使者,也為文旅融合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與亮點。
“亮起來”,注入工業遺存創意動能
作為“廣西工業搖籃”,平桂區鐫刻著一部波瀾壯闊的工業史詩,境內星羅棋布的工業遺跡見証著城市發展的鏗鏘足跡。該區立足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斥資5800萬元精心布局工業遺產保護開發工程,對平桂冶煉廠、平桂電廠等承載輝煌礦業歷史的遺址建筑進行系統性修繕活化,深度挖掘西灣電廠老舊廠房的空間潛力,將工業遺存與現代功能有機融合。通過植入公共文化設施、培育文旅新業態,昔日的工業舊址正蝶變為集文化體驗、休閑娛樂、夜間消費於一體的城市新地標,成為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工業文化魅力、體驗都市夜生活的熱門打卡地,讓工業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陳茜、莫江鳳)
來源:平桂區文廣旅局 平桂區委統戰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